而作为主管卫教工作的县教育局也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讨论了什么朱子清不知道。但没过多久,朱妈妈的高级职称申请就被批准通过。可如果朱子清没记错的话,他妈妈根本就没写过这个申请。
朱子清一夜成名受惠的人绝对不止他一个。随着媒体的挖掘,他以七夜的笔名写的那几部童话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但此时,人们看待它们的态度和以往截然不同,再也没有人敢单纯的把它们当成童话故事。这就是名气带来的变化。
很多从不看童话故事的人,也对这些作品产生了好奇。《儿童文学》杂志就成为了第一个受惠者,销量再次上涨。它最大的收获不是来自销量上的,而是扩大了受众群体。因为它首次迎来了大批的成年读者群体。
然后就是陶应双。看着以前拿钱买都买不到的版面,却自发的报道起《小豆豆》的信息,他是惊喜不已。这些报道成功的让《小豆豆》走进更多人的视线。而且效果绝对比那四位同期出书的作者强太多太多。
现在,他可以直接拿着这些报道去书商那里要求更多的资源倾斜。甚至不用他提出,很多书商就主动把《小豆豆》的广告牌放到了书店最醒目的位置。它十七万的日销量多来源于此。
就在大家为朱子清年纪惊讶,为他的成就赞叹的时候。质疑也随之而来。
“十八岁少年打败诸多文坛名宿,是评委失误还是有黑幕?”
他们质疑的方向只有一个,朱子清的年龄问题。以前也不是没有年轻作家入选大名单,甚至二轮三轮比赛都有青年作家的踪影。但这个第一名不同,它具有特殊的意义。
因为参与人数众多,大赛前三轮是没有名次的。但如果有特别优秀,质量和其他作品有质的差距的作品,作者姓名会被单列。这个单列其实就是第一名的意思。
可是现在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姓名被单列,这让他们怎么接受。难道承认他的作品比众多文坛名宿写的都好?
但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好乱说。只能集体到说文解字的官网留言或者隔空喊话要说法。
鉴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说文解字征文大赛组委会在官网公布了朱子清的参赛作品并附带评委评语。
《阳关雪》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在前世就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到了这个世界不出意外也征服了大赛的评委。那些评委给它的判词可谓极尽赞美。
“现代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大多数散文比较关注的是自我情感的抒发。
而朱子清的这篇《阳关雪》虽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于景物的自然现象,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散发着一股小家子气。
作者用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景物,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体现出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和文化的忧患意识。”
“作者写阳关,不是一般的探幽访胜,不是单纯的咏物抒怀,而是借助阳关这一历史遗迹来折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作出的贡献,来追寻中国古代文人曾经经历过的生命体验。因此,作者笔下的阳关,已经超越了阳关本身的意义,从而进入了人生、社会和历史等更加广阔的领域之中。”
“历史是厚重的,散文也是厚重的。要把如此厚重的两者融为一体,却表现出文学的灵性和飘逸,这是非常难的。《阳关雪》做到了,他将沉郁古风和空灵笔法有机的糅合为一个整体,让历史人物起死回生,赋予山水风物以灵性。这是一种开创,它为中国当代散文领域开垦了一块崭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弘壮阔的生存空间。”
能参加说文解字征文大赛的大多都是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他们在看到《阳关雪》的那一刻,就已经明白评委会为什么把他列为第一名。
而那些文学素养不够的人,结合评委的评语,也大都能理解这篇文章所蕴涵的意义。
质疑的人为之失声。可媒体不同,他们就好像猫闻到了鱼腥味,兴奋的冲了上来。第三天,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依然被朱子清霸占。
“《阳关雪》拓展散文的宽度,朱子清第一名实至名归。”
看到这个结果,朱子清也松了一口气。说实话,虽然他根本就不怕那些人的质疑,但也不愿意总是生活在质疑声中。事情顺利的解决,也是他喜闻乐见的。可是很快他就知道,自己高兴的太早了。
很快,一篇名为“《阳关雪》涉嫌抄袭”的报道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论语></论语>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