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走出骗局> 第十三章 江湖内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三章 江湖内幕(1 / 1)

102江湖上的报口

你要走江湖,搞表演,卖假货,就必须面向观众,介绍你自己,也介绍产品,引诱顾客。这一套嘴上功夫十分了得。

嘴上的这点功夫,叫报口。

在连阔如先生《江湖内幕》中一个相面的在开封相国寺前开张的报口是这样的:

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我是从此路过,要传个名儿。住在旅馆内,有本处政界的伟人由上海把我约来给他们看相。我曾听人说,开封是过去几千年故去的都城,风淳土厚,这里的人都守旧礼。我要逛逛相同寺,偶步游到庙内要送相法。相对了大家给我传名,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过不留名,不知张三李四、雁过不留声,不知春夏秋冬。我有个名,大家诸君常看上海报登的大相士小糊涂,就是在下。今天咱们送相,分文不取,毫厘不要。我可有几种不送:"聋子不送,哑吧不送,不孝父母不送。我送的是读书识字明情知理的人,就是不认字,久闯外面,通情达理的人。可是多了不送,只送六位。哪位愿意相,哪位伸手接我的纸条,接着了不用喜欢,接不着别烦恼。"

这报口很凑效,接纸条的人还真不少,社会上贪便宜的人多,不要钱相面,不要白不要。

六个人要了纸条,相士不相命,先相人兄弟几人,相士拿了头一人的纸条,假装已算出了头一个兄弟几个,并且写在纸上。写好后,就与第一个人对证,问第一个人兄弟几个,第一个人说两个,相士说:"对了,相对了一位。"然后把纸条收起来。

第二位也是先相,并且写上,然后对证,对证后又唱道:"对了,相对了两位。"把纸条收下来。

如此类推。

事实上相士相的第一位,根本没写字,而是白纸一张收藏起来。当与第一位核对,第一位说出是几个后,相士记在心里,然后在给第二位相时,把第一位的写在纸上,编上序号"一"。依此类推。最后六个人问完了,又胡乱多问了一个人,写上第六个人的情况,再把第一张白纸扔掉或藏匿,把六张纸条展给各人看,个个灵验。

既然已经灵验,许多人已深信不疑,再一步一步诱人上勾,就可以骗到钱了。

103"牛代虎僵"

同事刘君一天对我说:昨天一个卖虎骨的,真想买一点,只可惜身上没带钱。

我说:"那虎骨是假的。"

刘说:"怎么可能,下半截还有虎毛和虎爪呢。"

这使我想起几年前出差,在某省城车站招待所入住时,碰到的一群买虎骨的藏民。

所为藏民,也许就是内地人,只是人们贵远贱近,加上藏人有带刀的习惯,穿着打扮有几分蛮气,使人敬畏,藏民买的是虎骨。这种稀有之物内地谁有?据说闻名世界的东北虎,在我国境内野生的只剩二十八只了呢,乖乖!

本人没有同他们打交道,但半夜却被一种糊臭的肉味和烟脂呛得不能入睡,起来一看便见藏门在自己房里用木柴熏新鲜的牛骨头,我很纳闷,恰好服务员在,她说:"你们再熏我喊保安去。"藏门才关了门。

服务员说:"他们天天晚上熏牛骨头,臭死人了。"

我问熏牛骨头干什么,她说:"当虎骨卖"。原来如此。服务员还告诉我,新鲜牛腿骨熏干后,还要在下部粘上人造虎掌,安上用塑料或牛角雕琢的虎爪。

至于虎鞭,我不便问女服务员,应是牛鞭无疑了。

卖虎鞭的可以当场切下一片,放入酒中,但见一条红线、慢慢垂入水底,经久不散,据说这是检验真假虎鞭的标志,关于这一点,在后来有关揭骗的文章,才知那红色的被称为精血的东西,实际上是放进"虎鞭"中的高锰酸钾。

刘君听后恍然大悟,庆幸自己没买。并说我们去抓来审问。我说:"不必去了。"他们怕人知道秘密后去找他退货,所以一般不在同一个码头呆两天。骗子毕竟是骗子。

卖虎骨虎鞭的,也顺带卖些猴头,麝香羚羊角之类,及一些不知名的野草。羚羊角就是山羊角,猴头是真正猴子的头,只是不听说有什么药用价值了。

姜黄粉的妙用

巫婆神汉在为病人驱病镇魔时,往往画一个鬼符,然后用刀去砍,纸上这时出现刀痕血印。

也有卖刀伤药的,往大腿上砍一刀,鲜血直流,然后贴上膏药。等向众人交待完膏药的妙处后,慢慢揭去膏药,腿伤愈合,愈合得不留任何疤痕,令人称奇。于是购药者众。

全部的秘密是一种中药姜黄粉,这种粉黄色,与大腿肤色相近,深于黄色的纸上也不现形。

姜黄有个特点,遇碱变红,红得象血。如果在刀上喷口碱水,再用刀割涂了姜黄的大腿,何愁不流血?碱水喷多点,血还可以往下滴。

104《江湖内幕》

江湖中人文化程度都比较低,技艺、架式和诀窍等等靠师傅或同行口授,除相术命学、风水等有专著流传外,其它著作较为少见。但江湖现象在我国源远流长,已形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文化现象,所以,在当代,一些有机会接触和研究江湖文化的人,写了几种揭露江湖内幕的专著,曝光了当代骗术中的一个最主要部分。

在这些著作中,我们推荐三本《江湖内幕》和一本《江湖八大门》。《江湖八大门》顾名思义是讲当代江湖流派的,作者庸人。而三本《江湖内幕》,则分别为三人所著。即连阔如的《江湖内幕》,曹俊山的《黑白人生江湖内幕》和刘静生的《江湖内幕》亦即《当代江湖秘录》。

虽然在上文中提到的假虎鞭虎骨,姜黄粉的妙用,滚油锅捞钱等江湖骗局,在许多书籍报刊中均可找到相关报道或揭示,但写得最为精采的当属刘静生的《江湖内幕》。刘静生这一著作最先在《南云周末》报上连载时,是一九九四年的事,那时叫《当代江湖秘录》,并有单行本,后又重新构思七十一篇在《工人日报》连载。这个连载的单行本就叫《江湖内幕》。这是一位勤奋而严谨的长者,江苏省一级作家。他在介绍成书过程时说:"我是以一个当过十八年‘逃犯‘,闯过廿五年江湖的流星为中介,结识了江湖知名人士,并混迹于江湖队伍中,才完成这部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当代江湖秘录》的。"

《工人日报》社孟东明君说:"在中国文化史上,至今能比较全面、深入地描述江湖现象的,可以说,刘静生是第一人……他是中国江湖文化的拓荒牛",这种评价,是很高的。

同样值得高度评价的,是连阔如的《江湖内幕》。连阔如,笔名云游客,他的这个笔名是因为他确曾亲涉江湖的缘故。拿刘静生与连阔如比较,刘的作品主要描写解放后一些仍然流行的江湖骗术,在写作上以亲历和参与为特色,而连的作品则是写旧中国江湖行当的黑幕。由于连阔如是著名的评书艺术家,所以语言很精采。

在连阔如的另一本《江湖丛谈》中,有一个"精美"的骗局教人拍案叫绝

105雁班子的内幕

这个骗局即江湖上的一个行当,叫做雁班子。

清末时,浙江蒋巡抚为官清正,闻各府县官员有贪赃枉法的,遣人往各处严查。有数州府官因贪赃查有实据,被蒋巡抚严惩了。其余的府州县官吏有曾受贿的,都恐惧不安。绍兴府的桂某就是个受贿的贪官,因为听到了蒋巡抚差人暗查之事,故嘱心腹提防。心腹果然发现知府衙门东的德隆老店住进四个外来人,北京口音。这四人时常向人打听该府官吏有无贪赃受贿的事,每逢知府桂某升堂问察时,他们便往大堂前旁听。心腹报知桂某,桂某又教心腹如此这般,于是心腹趁四人不在店中时,去房间查看物品,果然发现蒋巡抚访牌一道,凡桂知府受贿之事,都有详细记载,又有致山阴县令一封书信,信中写道:"蒋厅尊奉大宪命探事来绍兴,请祈照察"云云。桂知府始知大事不好,急令心腹前往请山阴县令来共议挽救之法,又差人密切注意四人动向。四人回来,发觉行李被人动过,问店中人,知是桂知府派来的人,于是次日雇船离去。桂知府得知,急命人抬四桶礼物,同山阴县令一起往码头。四桶礼物为桔子、不过有些重,追到船上,船上只剩三人,说是蒋大人已乘船先走了。于是桂知府和山阴县令说些客气话,将礼物送给船上人。

过了数月不见动静,桂知府知道万两白银没有白送,始觉钱能通神。有一次因公入省,桂知府去拜谒巡抚,谈起往事,桂知府问:"大人曾遣人去过绍兴没有?"蒋巡抚说:"没有派人去过绍兴。"桂知府大惊,始知万两巨款被人骗去,且不敢声张,如哑巴吃黄连。

这种骗局在江湖上叫雁班子。是江湖上的大生意。最为幽默的是,这种骗局能使受骗者有苦难言,确是骗中上品。

操作这种骗局,必须有一个相貌堂堂,会京腔,博学多才的领袖,且不能天天出来骗财,要有所节制,几个月一次,或几年一次都有。由于这种骗术一次得手就有万儿八千进帐,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现在,有些骗术不精的骗子,或是本人"素质"不行,或是骗得过于频繁,落网便是早晚的事。

欢迎登陆更多涂建华作品。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