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
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李院士他们就是按照这个思考的方向进行工作的。结果就是:秦陵地宫的秘密挖掘入口就在现在人造封土以南直达骊山中心主峰━━望峰之下!
……………………
秦陵的通道入口很狭小。在技术手段允许的条件下,能够将其直径扩展到近一米,已经属非常不易了。
我们三人只携带了由李院士提供的超小型高压氧气瓶。这个小东西可以持续给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提供三十分钟的氧气。
通道全长一百一十七点七七米,前四十米是呈六十度的斜坡;然后左转为二十五米的平行通道;最后的距离是直接向下,坡度达到八十五度角,几乎就是直上直下了。
作为供人员进入的通道,口径如此的狭小,角度如此大,似乎复杂困难了一点!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我们三人并没有用绳索,直接低姿匍匐爬行了进去。
通道前十多米是泥砂碎石的混合物;然后就是纯粹的石质层了;尤其是最后的几十米,石质异常的坚硬,但有绝对不是花岗岩等常见的石料。我虽然不大懂得地质学,但也知道,这样的地址构造是没有过的!也许是人为的结果。
由于通道的狭窄,我们三人的身体堵在其中,更是闷气。虽然比较差强人意,但勉强还可以忍受。
我们三人的移动速度相当迅捷,很快的就到达了通道的尽头。
我排在三人小组的最前端,当即用一手双足撑住身体,腾出一只手来摸出一个装有荧光粉的强力发光球,用力向下掷去。
我的力道用运的十分的巧妙,强光球带着一溜碧光落到了地面上又转了一个半径约有一米的不规则圆,然后暴裂开来,将荧光粉布满地面。绿色的荧光顿时大盛。这里的光芒大盛是指对比之下的,虽然微不足道,但在我们的目力下,已经不弱于白昼了。
我手脚一松,落了下去,半空中腰身使劲,临空一个侧翻,轻盈的落到了地面上,同时发出一道气流环绕全身,以防不测。
始皇帝的陵墓,必然是机关重重,这可不是说着玩的。我保持着十二分的警惕,脚步沿着遍布荧光粉的两平米见方的地面上快速轻巧地转了一圈,确定绝对的安全后,向上打了一个手势。随后瞬和精睛也落到了我的身侧。
这,可以说算的上是自秦陵封土以来,人的足迹首次的踏上这里。而面对着这个中国第一位皇帝留下的千年的威仪,饶是我镇定如斯,此刻也忍不住心灵的阵阵波动。
精睛从腿侧的特种套袋中抽出一根荧光棒,向四周挥了几下。
这里就是真正的秦陵的通道了,就我们说能够观察到的范围,宽有三米,高五米,前后深不可测,整体是由巨大的,截面面积都超过一平方米的石料砌成。石料光滑如镜,相互之间镶砌结合的异常的紧密,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缝隙。在没有任何粘合物和填充物的条件下作到这一点,真是不可思议。
精睛辨别了一下方位,指着我们身体的前方,说道:“这边是通往地宫的方向。”
说话间他大力地吸了一口气,奇道:“看这些建筑结构的密封性应该非常的好,但是这里的空气怎么会如此的充足,而且质量相当的好,真是令人奇怪。”
不错,除了因为在通道顶上人为的钻出一个入口而洒落在通道地面上的一些许的石屑外,其它的地方竟然异常的干净,可以说是点尘不染。
我一方面开始佩服李院士他们的“打洞”技术,他们能够在这么复杂的地质层中进行这么大的工程而又没有留下什么残存物;另一方面又惊叹秦陵通道的精细与浩大。
这里绝对有一套超乎想象的空气过滤系统。而且在经历了千年的沧桑巨变依旧能够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与之相比之下,李院士他们所作的就如同是小孩子的把戏,不值一提了。
我们才踏足于秦陵的通道,还没有前进半步,秦陵就给了我们如此大的震撼。
秦陵啊秦陵!
你究竟有多少的秘密留给后人呢?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