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时期,一个国家的国防开支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说得直接一点,只有战争,才能避免国民经济崩溃,而且得是一场足够大的战争。
正如牧浩洋所说,制造麻烦的不是中国。
巨额国防预算得到批准之后,中国的战争机器就全速运转了起来。
因为实际获得的预算比真正需要的多了九千亿元,所以在保证必须装备的制造与研制工作顺利进行的情况下,牧浩洋把这九千亿元全部用在了军事基础与军事工业基础建设上,比如扩大军事基地规模,增强军事工业生产力。别的不说,当时大连造船厂、青岛造船厂、江南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等十二家大型造船厂就获得了总额三千六百亿元的基建费用,用来扩充造船实力。
可以说,牧浩洋非常具有战略眼光,而且这笔钱花在了刀刃上。
有了这三千六百亿元,中国造船厂的十万吨级船台由十二个增加到二十个、五万吨级船台增加到三十六个、三万吨级船台增加到四十八个、一万吨级船台增加到八十八个,总体造船能力提升了百分之四十。
当然,这只是理论值。
与造船能力有关的,还有造船工人、特别是熟练技术工的数量,钢铁生产能力,电力生产能力,机械生产能力等等。只有在这些因素得到相应提高的情况下,总体造船能力才能达到理论值。
显然,这不是军方能够办到的事情,而是国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所幸的是,中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造船国、第一大钢铁生产国、第一大电力生产国、第一大机械生产国,而且中国造船厂的效率也名列世界前矛,只要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提前储备人力资源,在战时进行动员,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总体造船实力,让国家战争机器全速运转。
除了提高造船能力,剩下的五千多亿元,也花到了该花的地方。
比如,沈飞与成飞各得到了八百亿元的基建经费,把J-31/J-33与J-30/J-32的生产线各增加了一条,确保在战保障时情况下,能够达到年产八千架战斗机的水平,并且确保每条产线都足额配备技术工人。显然,后者才是重点,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每条产线上只需要三分之一的技术工人就能正常运行。也就是说,世界大战爆发后,成飞与沈飞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比如半年之内,再扩充四条产线,把战斗机的年生产能力提高到二万四千架,并且以每年都能扩充一倍以上。
此外,在这一千六百亿的特殊拨款中,大概三百亿元用来启动第六代战斗机研制工作。
没有这笔钱,第六代战斗机最快要到二零四五年底,也就是二零四五到二零四六财年度才会列入装备计划。
有了这笔钱,意味着第六代战斗机能提前一年上天。
在谁也不知道世界大战将在什么时候爆发的情况下,提前一年获得新式战斗机,绝对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时,还有大约二千二百亿元用于扩充军事基地的容纳能力。
别的不说,横滨港就因此在两年之后,成为了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前沿战略港口,而浩洋港、加勒港、瓜达尔港、那霸港与舟山海军基地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建。还有八座海外空军基地、四座海外陆战队营地、四座海外陆军基地也得到了足额基建拨款。连当时刚刚租借给中国的苏比克湾也开始大兴土木,在三年后成为了一座综合性军事基地。
很多人在评价牧浩洋的时候,都记住了他在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却没有记住他在军事基础建设上做出的重大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牧浩洋在二零四四年做的事情,为中国军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牧浩洋在二零四四年的英明决定,花数千亿元去增强军事基地与军事工业的基础设施,那么在随后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肯定无法爆发出远远超过美国的战争潜力。
即便是牧浩洋本人,也认为他在二零四四年做的事情最为重要。
当然,在二零四四年,牧浩洋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对印战争。
作为总参谋长,牧浩洋没有想过去指挥这场战争,毕竟他已经在战场上立下了足够辉煌的功劳,军事指挥才能已经得到了承认,即便再打一次胜仗,也不会带来更多的荣誉,反而会耽搁他人前程。更重要的是,牧浩洋非常清楚,即便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他担任总参谋长期间爆发,他也不可能独自挑起大梁。中国军队需要一名无往不胜的统帅,更需要大批常胜将军。
正是如此,六月初的时候,牧浩洋正式向黄瀚林提名,让戚凯威担任对印作战总指挥。
结果却大出他所料,黄瀚林直接驳回了牧浩洋的请求,而是任命他为总指挥,并且由他全权任命各级指挥人员。
这让牧浩洋非常恼火,甚至让他觉得,黄瀚林在故意给他制造麻烦。
别的不说,戚凯威对这个位置觊觎已久,他显然不会知道这是黄瀚林的安排,就算知道了也会认为是牧浩洋影响了黄瀚林。虽然牧浩洋与戚凯威的关系非常不错,加上黄峙博还经常请两人过去喝茶,但是真要闹出矛盾的话,两人说不定会斗得你死我活,而这绝对没有任何好处。
问题是,牧浩洋无法改变元首的决策,而且黎平寇也支持由他出任总指挥。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牧浩洋只能任命戚凯威为地面作战总指挥,并且在昆明建立地面作战司令部,全权任命指挥人员,并且全权负责地面作战行动。母祁铁仍然是空中作战总指挥,司令部也设在昆明,配合与协助戚凯威。在周渝生拒绝之后,牧浩洋只能任命章玉廷为舰队作战总指挥。
至于他自己,则留在总参谋部,担任名义上的总指挥,负责协调工作。
第六十章精锐之师
在牧浩洋安排指挥机构的时候,陆军与空军的换装工作也开始了。
首先换装的陆军部队是部署在重庆的第十三集团军,该集团军也被戚凯威选为对印作战的头号部队。
这里,不得不提到腾耀辉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做出的最大贡献。
事实上,这也是黄峙博想做,却没有做成功的事情,即用战区制替代军区制。
从性质上讲,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就是军队的职能。军区制,最主要的职能就是维护国内稳定与保卫国土,属于典型的战略防御型军事结构。战区制的主要职能是捍卫本土与维护国家利益,属于典型的战略进攻型军事结构。
可以说,用战区制取代军区制,正是中国军事力量战略转型的关键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讲,由黄峙博发起的军事改革,就是要把中国军队打造成一支战略进攻型军事力量。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战略转型有关。
在黄峙博之前,中国的主要利益在国内,即以本土防御战略为主。在黄峙博担任总参谋长期间,中国的海外利益逐步提高,急需一支具备战略进攻能力,能够在世界各地维护国家利益的军事力量。
可惜的是,如此重大的军事变革,仅仅十五年肯定不够。
离开总参谋部的时候,黄峙博只为接下来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剩下的事情,就轮到腾耀辉来做了。
事实上,这也是黄峙博积极支持腾耀辉出任总参谋长的主要原因,因为腾耀辉是海军将领,而且是“大海军主义者”,注定他是一名积极主张战略进攻的军事统帅,也就会完成黄峙博的军事改革。
同样的,这也是黄峙博在退役后一直住在北京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军事改革,重点不是海军与空军,因为与陆军相比,海军与空军的根基都不够扎实,所以是军事改革的积极推动者,而不是阻挠者。相反,陆军的影响力足够大,而且注定会在军事改革中遭受损失,所以陆军才是军事改革的阻挠者。腾耀辉是海军将领,在陆军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黄峙博。如此一来,只有黄峙博坐镇北京,挡住那些阻挠军事改革的陆军将领,腾耀辉才不会受到影响。
即便如此,这轮军事改革进行得也很不顺利。
有本质上的变化,肯定就有形式上的变化,而当时影响最大的,就是撤消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的七大军区。
要知道,在腾耀辉当上总参谋长之前,海军与空军基本上脱离了军区。
也就是说,七大军区,实际上是以陆军为主。
撤消军区的话,意味着数百名将领、数万名校官、十数万低级军官要么退役、要么打入冷宫、要么丢掉职务,这等于一下动了几十万人的蛋糕,特别是军区制的既得利益者,即七大军区的主要将领。
为此,腾耀辉不得不采取“曲线救国”的方针。
当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集团军固定隶属于某个军区的陈规,首先把卫戍北京的第三十八集团军派往南京军区,然后陆续对所有集团军重新做了部署,切断了军区与集团军的直接关系。随后,腾耀辉开始裁减陆军规模,把十一个甲类集团军缩减为八个,七个乙类集团军全部并入甲类集团军,借此机会对集团军指挥阶层大换血,从而切断了集团军内部根深蒂固的“血缘关系”。最后,腾耀辉才在新的陆军指挥体系下,逐步把一些军区合并为战区司令部,比如沈阳军区、北京军区与济南军区合并为中央战区司令部,南京军区与广州军区合并为南方战区司令部,成都军区与兰州军区合并为西部战区司令部,另外增设了印度洋战区司令部与西太平洋战区司令部。
必须承认,在对日战争爆发前,腾耀辉的改革并不彻底。
为了降低军队的抵抗情绪,腾耀辉保留了大部分在职将领,结果就是,五个战区司令部都人满为患。
直到对日战争爆发后,腾耀辉才开始大刀阔斧的裁减人员,特别是高级将领。
对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陆军的在职将领总人数已经由七千多人减少到了四千多人,而且平均年龄由五十三岁降低到了四十一岁。
当时,腾耀辉做的最引人瞩目的一件事情,就是裁减掉所有非指挥性质的将领。
说得直接一点,主要就是针对文工部队。
在腾耀辉之前,中国陆军中,仅文工部队就有两百多名将军,而这些人不但不会领军作战,甚至算不上真正的军人,而他们最大的能耐就是唱歌跳舞,搞些娱乐活动。如果这样的人都能当上将军,那么中国军队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对于稳定军心来说,也必须禁止非指挥人员晋升为将领。
在退役前,腾耀辉还推动了“国防法补充案”,对将领性质做了明确规定。
直到二零四一年前后,腾耀辉才基本上完成了由黄峙博规划的军事改革,建立起了以战区为主的指挥体系。
当然,与军区制相比,战区制有一个极为明显的特点,即五大战区司令部都没有常备作战部队,所有作战部队,不管是陆军、空军、海军、还是陆战队的作战部队,都直接隶属于总参谋部,只是在有作战需要的时候,由总参谋部分派给战区,并且接受战区司令部下达的作战命令。
可以说,这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灵活性。
同时,这也提高了对军人素质的要求。
要知道,在军区制下,各个军区的作战部队基本上不用考虑到其他军区所在地方执行作战任务,因此在建设与训练的时候,主要针对本军区内的独特情况。比如,沈阳军区的部队就主要针对在东北平原地区作战,更加重视在寒冷条件下的大规模机械化战争,而广州军区的作战部队则主要针对在南方水网地区作战,更加重视在炎热潮湿气候下的作战能力,从而导致两个军区的作战部队在装备、训练、人员素质、战术战法、甚至是官兵的文化观念都有很大区别。
如果仅仅为了保卫本土,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可是,要想在面向全世界的战争中取胜,这就是个大问题。
说得严重一点,像第三十九集团军这样的王牌部队,拉到南方丛林战场上,恐怕连游击队都打不过。
问题是,谁能保证中国军队不会到陌生环境下作战。
因此为了打赢下一场战争,而且很有可能是在其他国家、在完全陌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下进行的战争,中国军队就需要改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需要通过更加严厉的训练来适应新的战争环境。
如此一来,战区制就成了必然选择。
由此可见,黄峙博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预料到,中国陆军将打出国门,去遥远的战场上作战。
毫无疑问,军事改革的成效非常显著。
到二零四四年,中国陆军总共只有八个集团军,不过规模都有所增加,平均每个集团军的总兵力高达六万,是之前的两倍左右,而三个王牌集团军,即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五十四集团军的总兵力都在七万以上,拥有较为完整的作战编制,也拥有较为全面的作战能力。
即便不考虑装备因素,中国陆军在二零四四年的战斗力都比第二次朝鲜战争时提高了两倍不止。
主要就体现在官兵素质上。
到二零四四年,中国陆军中,军官所占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十七,高于美国陆军的百分之十四与欧盟陆军的百分之十二,士官与军士所占比例更是高达百分之六十八,同样高于美国陆军与欧盟陆军。
也就是说,在中国陆军中,士兵只占了百分之十五。
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军队中,大部分都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士官,或者是具有一定战术水准的军士。
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精锐之师。
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在二零四零年底对全球十二个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军事实力做了一次全面评估,中美陆军在总兵力相当、装备技术水平相当、官兵文化程度相当、官兵平均年龄相当的情况下,中国陆军的综合作战能力是美国陆军的一点五倍,其中就明确提到了中国陆军的军人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得到保留的八个集团军,即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三十九集团军、第五十四集团军、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第六十五集团军、第二十七集团军、第四十二集团军与第十三集团军除了在人员编制规模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别之外,在其他方面,比如官兵的文化水平、平均年龄等方面,都没有区别,因此在扣除了人员规模因素之后,八个集团军的综合作战能力相差无几。
可以说,这也是黄峙博搞军事改革所追求的目的。
作为陆军将领,黄峙博不可能背弃陆军,而他理想中的陆军,就是一支素质均衡、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轮到牧浩洋出任总参谋长的时候,黄峙博与腾耀辉已经为他扫清了障碍,打造了一支足够强大的地面部队。
他要做的,就是如何有效的利用这支精锐之师。
第六十一章动力革命
二零四四年七月底,第十三集团军开始换装。
适应性训练与换装同步进行,即完成了换装工作的部队立即开赴广西与广东,进行针对性训练。
在印度作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高温与高湿环境造成的影响,其次得考虑印度北部地区密布的河网,最后得考虑热带气候对官兵产生的影响。相对而言,中国的广西南部与广东南部地区与印度北部地区最为相似。
事实上,这也是戚凯威选择第十三集团军的主要原因,因为第十三集团军在主要驻地就是夏天同样炎热潮湿的重庆。此外,第十三集团军的官兵大多数来自南方地区,能够较快适应热带气候。
当时,首先换装的是第一三一独立装甲旅。
在军区制改战区制的时候,陆军只保留了主力集团军番号,集团军下辖各级作战部队都变更了番号,并且有一套参考标准,即师旅级部队在集团军番号后面增加一位,一般师级单位为双数、旅级单位为单数,师属旅与旅属营则在所属部队的番号后面再增加一位,连与排级部队则以汉语数字表明。比如第一三一独立装甲旅下属第一装甲营的番号为第一三一一装甲营,而该营第一连则为第一装甲连,该连的第一排则为第一坦克排。与原番号相比,新的番号更能明确各部队的隶属关系。
在第十三集团军中,第一三一装甲旅是绝对的王牌部队。
该旅编有第一三一一装甲营、第一三一二坦克营、第一三一三装甲营、第一三一四机械化步兵营、第一三一五炮兵营、第一三一六火箭炮营、第一三一七防空营、第一三一八通信营、第一三一九后勤营与第一三一零旅部营共十个营,在旅部营下设有第一警卫连、第二通信连、第三侦察连、第四特战连、第五防化连、第六特勤连、第七工程连与第八勤务连,全旅总计官兵五千三百三十六人,作战人员三千六百八十四人。装备方面,坦克营拥有四十二辆主战坦克(即反装甲作战平台)与十四辆侦察战车(即多用途作战平台的侦察型),装甲营拥有二十四辆主战坦克、二十六辆步兵战车(即多用途作战平台)与四辆侦察战车,机械化步兵营拥有十二辆主战坦克、三十九辆步兵战车与四辆侦察战车,炮兵营拥有二十八辆自行火炮(即火力支援作战平台的火炮型)与六辆侦察战车,火箭炮营拥有二十二辆自行火箭炮(即火力支援作战平台的火箭炮型)与六辆侦察战车,防空营拥有四辆防空指挥车、十六辆自行高射炮(即防空作战平台的高射炮型)与十二辆防空导弹发射车(即防空作战平台的防空导弹型),通信营拥有四辆通信指挥车与十四辆侦察战车,后勤营拥有四辆指挥车、十二辆工程抢修车(即工程平台)与八十余台各类运输车辆,算上旅部营,全旅总计拥有主战坦克一百零二辆、各类装甲战车一百一百三十二辆、火炮与火箭炮五十门、高射炮与自行防空导弹二十八辆、以及其他车辆近两百台,此外在连排级步兵单位,还配备了一百二十四门大口径迫击炮、二百三十二套单兵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八十六件单兵防空导弹、四百六十八具火箭筒。
不管从兵力,还是从装备上看,第一三一装甲旅都足够强大。
更重要的是,除了后勤保障能力有所欠缺之外,第一三一装甲旅拥有极为完备的自主作战能力。当然,后勤保障是所有国家陆军的通病,而且从未得到过有效解决,因此一般会把后勤保障部队放在集团军一级,在作战的的时候再根据各部队的实际情况,由集团军司令部进行分配。
如果算上先进装备产生的帮助,第一三一装甲旅的战斗力不亚于其他国家的装甲师。
当年年底,第一三一装甲旅在完成了适应性训练之后,紧急开赴雷州半岛,在没有进行任何前期侦察的情况下,与驻扎在该地的第四二二装甲师进行实战对抗演习。为了加大演习难度,戚凯威在演习开始前两个小时才通知第一三一装甲旅,而且没有告知对手是第四十二集团军的王牌部队。即便如此,第一三一装甲旅仍然在演习中取得了压倒性优势,让第四二二装甲师不得不服输。
十二月二十四日,演习结束后的第三天,第一三一装甲旅搭上了前往巴基斯坦的渡轮。
此时,第十三集团军的第一三二装甲师、第一三四机械化步兵师、第一三三独立步兵旅与第一三五独立炮兵旅均已完成换装,第一三七独立防空旅、第一三九独立后勤旅也即将完成换装工作。
一切顺利的话个月之后,第十三集团军将全部开赴巴基斯坦。
当然,不是全走海运,两个师级部队将走陆路,即长途行军到西北地区,再经中巴铁路进入巴基斯坦。
在第十三集团军之后,第四十二集团军也将换装。
作为常驻南方地区的集团军,第四十二集团军也较为擅长在高温潮湿环境下作战,而且通过与第十三集团军进行对抗演习,已经对新式武器装备有了一些了解,各级官兵的积极性非常高。
只是,要到二零四五年六月底,第四十二集团军才能完成换装工作。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第四十二集团军将直接开赴昆明,在战争爆发后进驻缅甸,前期只派遣工程与后勤部队前往缅甸。
可以说,这两个集团军,就能各自支撑起一个战区。
别的不说,两个集团军都有独立防空旅,都配备了战区防空反导系统,防空掩护范围高达四百公里,反导掩护范围也在两百公里左右,足以覆盖整个战区,而其作战能力更是顶得上印度陆军的一个方面军了。
用戚凯威的话来说,这两个总兵力达到十一万的集团军就能打赢大规模地面战争。
当然,这句话肯定有水分。
别的不说,两个集团军都需要加强后勤保障力量,特别是战线后方的运输力量,也就得增派后勤保障部队。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两个集团军作战能力的,就是后勤保障能力。
当时,陆军依然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即电力供应。
按照陆军制订的装备规划,在“未来地面战平台”大规模装备部队的时候,将采购“紧凑式电力供应系统”,即以小型聚变核反应堆为主,集发电、变电与输电能力于一体的电力供应模块。按照陆军的要求,“紧凑式电力供应系统”可以分成多个功能模块,但是每个功能模块的质量必须控制在五十吨以内,尺寸则要控制在战略运输机的货舱容纳范围之内,而且具有公路行进能力,以便伴随地面部队作战,并且能够通过运输机空运,达到最基本的战术与战略机动性要求。
可惜的是,到二零四四年底,“紧凑式电力供应系统”还在研制之中。
主要就是小型聚变核反应堆的技术难度太大,又必须集成在一个模块内,即便不包括装载底盘,质量也难以降低到五十吨以内。当时,最紧凑的设计也达到了一百二十吨,比陆军的要求高出了七十多吨,而且远远超过了战略运输机的运载能力,即便是铁路与公路机动也非常困难。
所幸的是,陆军在二零四二年就启动了备用方案。
备用方案中,其他功能模块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用一台紧凑型燃气轮机取代了小型聚变核电站,燃气轮机的功率高达四十兆瓦,电力转换效率为百分之三十八,因此能够提供十五兆瓦的电能,能够在十五分钟内为八辆作战平台的动力系统补充百分之八十的电能,或者为四辆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武器系统补充百分之百的电能。相对而言,这个后勤作业效率不算低,因为一辆24式主战坦克需要二十五分钟才能加满油箱,同时需要三名坦克手与一名后勤兵操作,而为作战平台补充电能,几乎不费人手,而一辆载重二十五吨的油罐车一次也只能为十二辆24式主战坦克灌满油箱。从人员利用效率上讲,“燃气轮机型紧凑式电力供应系统”还要高一些。
照此计算,一个坦克营需要两套这样的系统,而装甲营与步兵营只需要一套。
问题是,燃气轮机需要化石燃料。虽然燃气轮机不像内燃机,没有挑食毛病,汽油、柴油、煤油都可以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使用浓度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酒精,或者是天然气与煤气,只是输出功率有所降低而已。可最关键的问题依然存在,即运送燃料本身就是一件极为艰巨的后勤保障任务。
与以往相比,最大的改变之处就是,可以把补给点设在后方。
此外,因为电动机的效率比机械驱动高得多,因此能源利用效率也要高得多,所以在同等情况下,部队对燃料的需求要稍微低一些。只是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不可能为正在前线作战的战车补充电力。
为此,陆军专门采购了一批“电力输送车”。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专门运载燃料电池的后勤保障车辆。这些车辆在充满电后,可以到前线为正在作战的坦克战车补充电能,或者交换燃料电池。此外,在前线作战的坦克战车也可以以类似的方法相互补给。
不管怎么说,动力系统大变革,给中国陆军的后勤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考验。
中国陆军能否把电动装备的优势发挥出来,还得看其战场表现。
第六十二章开战在即
进入二零四五年,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除了第十三集团军陆续开赴巴基斯坦,第四十二集团军开始换装之外,二零四五年第一个月发生的最关键的事情就是:“昆仑山”级第三批四艘航母先后服役,并且编入了太平洋舰队。
牧浩洋担任总参谋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整海军的指挥体系。
按照他的编排,东海舰队与北海舰队合并为太平洋舰队,南海舰队降级为区域舰队,主力战舰分别抽调给太平洋舰队与东印度洋舰队。如此一来,中国海军只有三支主力舰队与一支区域舰队。其中,太平洋舰队的司令部设在那霸,常备兵力为四支航母战斗群,东印度洋舰队的母港仍然是浩洋港,常备兵力为两支航母战斗群,西印度洋舰队的母港仍然是瓜达尔港,常备兵力为两支航母战斗群,南海区舰队的母港仍然是榆林港,常备兵力是以“北京”号巡洋舰为核心的驱护编队。在作战使命上,三支主力舰队都以控制海域为主,而南海区舰队则以护航为主。至于之前由海军承担的一些任务,比如护渔、海域巡逻等等,都被牧浩洋丢给了海警。
改编后,最大的变化还是在兵力调配上。
虽然牧浩洋的改革并不彻底,即各个主力舰队都有常备作战力量,但是总参谋部与海军司令部拥有更高调配权,即可以根据作战需要,随时从各舰队抽调作战舰艇,组成新的特遣舰队。
事实上,这也正是牧浩洋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
“喜马拉雅山”号、“喀喇昆仑山”号、“阿尔泰山”号与“大兴安岭”号服役后,海军多出了四支航母战斗群,而牧浩洋压根没有打算把这四支航母战斗群分配给主力舰队,而是由总参谋部直接指挥的机动部队。只是按照他的安排,这四艘航母将取代太平洋舰队“昆仑山”号、“天山”号、“南岭”号与“武夷山”号,然后由四支早已形成战斗力的航母战斗群组成特遣舰队。
说白了,就是在对印战争期间,让四艘还处于整训阶段的航母战斗群留守太平洋。
严格说来,这四支航母战斗群要到二零四六年才能形成战斗力,在二零四五年的主要任务就是作战训练,让它们留在太平洋上,也只是做做样子,让虎视眈眈的美国海军不敢轻举妄动。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四艘超级航母。
以中国海军在过去几年里的表现,特别是在中日战争中的表现,谁也不能保证这四支航母战斗群不会有惊人之举。
经过这番调整,牧浩洋手里已经有足够多的兵力了。
当时,算上东印度洋舰队与西印度洋舰队的话,中国海军能够向印度洋派遣八支航母战斗群。
只是,中国海军的对手也不弱。
二零四四年初,美国就按照承诺,向印度援助了五艘航母,以及组成五支航母战斗群所需的十艘巡洋舰、二十艘多用途驱逐舰、十五艘远洋护卫舰与五艘快速战斗支援舰,并且帮助印度开工建造了第一艘攻击核潜艇。除了从美国获得援助之外,印度还从德国采购了八艘高性能常规潜艇。
进入二零四五年,美国还将向印度交付数十艘战舰。
在二零四四年,美国海军还在迪戈加西亚部署了一支航母战斗群,并且常年与印度海军进行协同训练,帮助印度海军提升作战能力。此外,美国还向印度派遣了一千多名海军军事顾问,资助印度培训了数百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为了提高印度海军航空兵的战斗力,美军甚至出动了假想敌部队,对印度海军飞行员进行近实战训练。可以说,在这一年里,印度海军航空兵在训练中烧掉的燃油就有一百多万吨,由高强度对抗训练导致的损失比正常情况高出了好几倍。
可以说,就算印度海军没有达到美国海军的战斗力水准,也差不了多远。
当然,在印度海军航空兵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飞行员是返回祖国的美籍印度人,有的还是第三代移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印度人都是有印度国籍与血缘关系的美国人,在文化、价值观、处世观等方面,都更像美国人。要知道,到二零四四年的时候,印度移民已经超过中国移民,成为美国的第一大亚裔族群。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到二零四三年底,美籍印度人总数已经突破三千万,成为仅次于墨西哥人之外,美国的第二大移民族群。
当然,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少得可怜的印第安人,其他人都是移民。
从规模上讲,印度海军比中国海军小得多,但是有足够的资本打垮中国海军的两支印度洋舰队。
为此,一月三十日,牧浩洋就下令让东印度洋舰队与西印度洋舰队进行联合训练。
四支航母战斗群聚在一起,总比分散成两支舰队好得多。
一月三十一日,牧浩洋成立了特遣舰队,委任章玉廷为特遣舰队司令,在特遣舰队进入印度洋之后,由章玉廷全权指挥战区内的所有舰队,即东印度洋舰队与西印度洋舰队都由他调遣。
二月一日,牧浩洋亲自到机场为章玉廷送行。
“牧总,还是那件事,什么时候打,你得给我一个确切的说法。”
“快了。”牧浩洋笑了笑,回答得非常简洁。
“快了是多久?”
“反正快了。”
“牧总……”章玉廷有点不依不饶,可是又不好把话说得太狠。
“这件事,我们早就谈过,是不是?”牧浩洋拍了拍章玉廷的肩膀。虽然章玉廷是标准的海军将领,没有在陆战队服役,但是他比牧浩洋还高了一截,只是看上去有点清瘦,很有海军将领的特点。“什么时候打,我们说了不算,这是上面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只是时刻做好准备,在上面让我们打的时候,我们就打,而且要打出成绩来。其他的事情,我也不能多说,你清楚保密规定。”
“好吧,给我一个大概的时间总成吧?”
牧浩洋笑了笑,没有开口。
“如果心里没有数,我就没办法制订详细的作战计划,也就不知道该让舰队去哪,总不能在印度洋里瞎转悠吧。”
“你担心什么?我给你的都是核动力战舰,你总不会担心燃油不够用吧?”
“可是……”
“就这两三个月的事。”
章玉廷一愣,说道:“这么快?”
“四十二军三月底就能完成换装工作,老戚安排先西后东,所以不用等到四十二军完成适应性训练。”
“你能确定?”
“怎么,你还不相信我?”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章玉廷迟疑了一下,说道,“虽然我知道不是你的意思,但是我们都觉得,这次基本上都是戚凯威在做主,你这个总指挥只是挂名而已,根本没有发挥作用。”
“你们,还有谁?”
“这还用说吗?”
牧浩洋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别想那么多了,我自己有分寸。你管好自己的事,不要以为我把舰队交给你了,就能安心睡大觉。在收到捷报之前,我肯定会盯着你,不要让我失望。”
“要不,你跟我一起去。”
“你想得美,我才没那个闲情。”牧浩洋又拍了拍章玉廷的肩膀,说道,“好了,时间差不多了,快上飞机吧。”
“行,等我到了再跟你联系。”
牧浩洋点了点头,目送章玉廷搭乘的要员专机升空,才回到轿车上,吩咐司机直接前往元首府。
到底什么时候打,确实由元首决定,不过也与牧浩洋的军事部署有关。
早在二零四四年,中国就开始为战争做准备。
二零四四年六月底,杜小蕾以总理身份访问印度,正式提出,印度要么立即归还侵占的藏南地区,要么立即跟中国进行领土纠纷谈判,而且中国愿意派代表团去新德里,在印度的地盘上进行谈判,只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印度必须在谈判开始前无条件驱逐所有藏独流亡份子,并且向中国移交人员名单。
显然,杜小蕾的这次访问并不成功。
回国后,杜小蕾立即出台了针对印度企业与印度在华投资的管制令,并且在全体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
战火还没点燃,经济战争就打响了。
到了当年年底,在中国表明立场,即与印度的纠纷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后,中国的主要盟国与大部分友好国家先后表示支持,巴基斯坦甚至提出,愿意与中国一道解决与印度的领土纠纷问题。
紧接着,针对印度的经济与贸易制裁战争全面打响。
事实上,这对印度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到二零四零年,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就是美国与欧盟,与中国、以及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并不密切,中国搞的贸易制裁对印度经济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
当然,这足以表明中国的政治立场,即印度不服软,中国就要举起大棒了。
这也是促成印度加快军备建设速度的主要原因。
一月底,杜小蕾再次飞往新德里。
这次,她不是去与印度总理谈判。用黄瀚林的话来说,总理是去给印度下达最后通牒。。.。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