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回首都是去担任新成立的“首都五军”中的“典军校尉”,首都五军分为上军、中军、下军、典军和助军,前面三军是人数较多的常规部队,助军则是预备队部队,曹操的典军属于对内的精锐部队,人数算第四但战斗力很强,因为基本都是精锐的骑兵。但是这支部队并不是为镇压黄巾军而成立的,而是为了防止政变,所谓季孙氏之忧,不在颛萸而在萧墙之内。曹操很为难,因为他是既得利益派的后代,但是却在革新派的阵营,被人家当作蝙蝠,又要用他又要防他,有些事必须依靠他的才智,但是关键问题的讨论往往不敢采用他的意见——下面乱七八糟的事我也不想提了,总之一个皇帝死了,一个皇帝被废了,一个小皇帝成了傀儡了,原来在西凉的董卓掌权了……天下分裂了。
首先是袁绍公然反抗董卓。袁绍也是干部子弟,袁家“四世三公”,袁绍是“衙内党”的老大,是曹操的“大哥”,两个人曾一起干过不少胆大包天的调皮勾当,这时的袁绍是“中军校尉”——也是一支部队的主官,并且在几次军事政变中给人以稳重的印象,威望自然比小年轻曹操高,董卓打算任命他为首都卫戍区司令,但是袁绍并不把董卓放在眼里:在董卓开会讨论让汉灵帝辞职、让献帝上台的时候袁绍就公开拍桌子:“你TMD老董算什么东西,国家的皇帝由你决定呀!”董卓很生气,当场就拔出了盒子炮,袁绍也不含糊,就你有枪?掏出了二十响快慢机——后来罗贯中诗云:
“长揖横刀出,将军盖代雄。头颅行万里,失计杀田丰。”
老袁无谋又不会用人,算不得英雄,曹操则截然不同。当时在洛阳的部队很多,首都警备区司令“执金吾”原来是丁原,他是董卓进京城前任命的老将,后来董卓收买吕布,把丁原抓起来枪毙了;首都军区的野战司令“司隶校尉”是袁绍,和董卓闹翻后也“开路姨妈死”了;董卓打算让曹操担任首都快速部队司令“骁骑校尉”,为他掌握一支机动兵力。曹操是反对董卓的,至少他看不起董卓目中无人、一副自以为最了不起的样子,其实狗屁不通。假如接受这个职务,那就表示和董卓站到一个战壕里了;假如不接受,丁原就是榜样——曹操可不愿意白死,只好先请病假,应付着,然后学袁绍。曹操的困难在于他老爹曹嵩,非要先卖掉家产才肯逃亡,——后来曹嵩果然用生命谱写了“舍命不舍财”的灿烂篇章。
曹操在逃亡的前一天去拜访董卓,表示自己身体好了,可以上班了——董卓这家伙笨得可以,曹操历来反对西凉兵团进京,曹嵩又在卖房子和笨重家具,莫非以为曹操真的会顺从他吗?给我一个理由!但不可能是为了首都快速部队司令这个职务,因为曹操曾经不要东郡太守这个肥缺。这时候王允来了,王允是老狐狸,对董卓表面上惮智竭虑,实际上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只不过利用董卓为他排斥和消灭异己而已。他听说曹操刚刚来过,立即追问曹操来作甚,然后大腿一拍“不好!敌人要跑!”董卓先是不相信继而是不介意:“他会跑?——随他,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离了他个臭鸡蛋俺就不蒸槽子糕咧?不过是两条腿的曹操,又不是三条腿的蛤蟆!”
“不不不,曹操这家伙……您在西凉不常回来您是漏知道哇,这一次何进大将军(国防部长)要是听了他的,您这会儿也在洛阳,不过是在监狱里。这家伙……”如是云云地一说,董卓大怒,立即下令全国通缉曹操。
曹操是步行出城的,估计没穿制服,在城外找到了原来藏在那里的“悍马”一溜烟去了。悍马的最高时速才130公里呀,没有能冲出王允布置的追捕圈,所以曹操在中牟县被抓到了,幸亏县长(并非里说的陈宫)对曹操算是“久仰久仰”,干脆和曹操一同跑——事先说好,到了反董阵营享受“起义待遇”,以前的军衔、级别、军龄照算,曹操是何等样人!在乎这个?OKOK!于是大家一起上路。走到老朋友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由于曹操是首号通缉犯,吕家的人不但对曹操毫无故旧之情,还有人说“你以为你现在还是什么校尉太守啊!你要不识相我们就……”如何如何,还有几个更令曹操不安,非要拉曹操回家吃饭,拉拉扯扯地动起手来,曹操被迫杀了几个人才得以脱身。
这里有个千古冤案,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以曹操的人品文章看,他绝不是这样的人。别的可以装,文章里的人品、修养是装不出来的!——但居然有人相信曹操的“不仁”,因为曹操杀了朋友的家人(吕伯奢是两年后病死的)。试想一下,假如某女士涕泪交加兼饥寒交迫地来到寒舍,我不但不陪她说话、哄她安慰她,反而躲到厨房,捞起一条鱼念念有词:“是先煎后杀呢还是只煎不杀……”该女士能不惊心乎?——然而安有是理哉!
谈到这里,似乎不得不谈谈我一直尽量避免的曹操好色的问题。原来不谈的理由,是因为标题叫做《》,谈了,岂不是自己也挂出“好色”的招牌?但是文章写出去是要人看的,以颇具“看点”的“两头文学(拳头、枕头)”的标准而言,干巴巴的军事论文谁愿意瞩目?连0011那样的道学家也令我伤心,大块的绝妙好词他不去注意,反而对很平常的“先煎后杀”连打哈哈……其次呢这是“连宰”的第六刀,吾师0011曾经教导我,即使是《易经》中代表阳刚之气的乾卦,到第六爻也会“亢龙有悔”,所以只好“不爱武装爱红装”,不得不谈曹操好色的问题。
还有正面的理由。记不得什么时候对人说过宋人陈献章的故事,该道学家每天晚上回卧室陪大老婆或小老婆时总要对他已经担任寡妇的妈妈磕一个头报告曰:“俺要去生孩子咧,特此报告,盼速复为要!”自然是“同意照办,望埋头苦干”,看看,专业道学家尚且如此嘛,所以鲁讯先生也说:“道学先生也有儿女,可见他并不是日日夜夜、道貌永远的岸然。”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liu。”不好色的,不是英雄好汉!
曹操好色,所以是英雄。据我的了解,他有七个老婆(《鹿鼎记》里的韦大英雄有几个?),这是编制内的,我“柴疏雪浅”,只大约记得曹操的大老婆姓丁,据说贤淑而讲求礼节,和曹操不大合得来,后来不理曹操、自己回娘家了——但是曹操每个月照寄工资给他,有事照样请示她,她也经常发指示;二老婆好象姓刘,是长子曹昂和长女清和公主的生母,早逝;三老婆最有福气,就是著名的卞夫人,生了曹丕、曹彰、曹植,刘夫人去世后晋升为二老婆,丁夫人回家后转正为正老婆,后来曹操当魏王,她也闹个王后干干;四老婆大概姓张吧,生的是曹冲,就是把大象关到冰箱里那个,其他的老婆……呵呵,就不知道了。曹操还有十几个借调的姬妾,所以他死的时候也拿不出多少钱给她们,只好叫她们以后卖丝织的鞋子(比较值钱,假如上面还有饰物则更值钱)和卖香料(香料的贵重就不必多说了吧)来活命——这些倒也平常,不值得多说。值得提的首先是边让的老婆,后来成了他的爱人(Sweetheart),这一举动导致他手下重要干部张邈、陈宫等的严重不满,以至于勾结吕布叛乱,我在前面约略说过。其次是张绣的小婶婶事件。
张绣的叔叔叫张济,是董卓手下的四大名将之一,董卓死后张济在进攻荆州的时候中箭,英勇翘翘了,他的部队就留给了张绣。曹操第一次进攻荆州刘表时张绣主动地投降了曹操。张绣的这个小婶婶是张济的第N个老婆,年纪比较轻据说还是羌族人,比较活泼大方,爱上文武双全的曹操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张绣不干了,“你这小子,不是叫我做你的便宜大侄子吗?”真正是叫做“婶可忍、叔不可忍”了,于是半夜发动了叛乱,根据《三国志五弟本纪》记载: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斧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戟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犹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复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临哭之,曰:“非典,吾命休矣!”
——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对“非典”及其危害性最早的记载。
在这一仗中,不但典韦战死、不但宛城一代大片土地得而复失,曹操的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也战死了,而且导致了曹操家庭破裂,大老婆丁氏愤而回老家兼回娘家,曹操确实是“妻离子散”了。
身心都充溢活力而且颇有些精力过剩,但时时处在极度理性的自我克制之中,个性的扭曲导致刻意的压抑,环境又导致焦虑和紧张,假如这是个优秀的男人,那么——要他“不好色”也难!
看起来似乎矛盾:好色的男人往往惧内,但究竟是因为好色而惧内呢还是因为惧内而好色,那就很难说得清楚了,古今中外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杰克华盛顿看起来既内向又害羞,经常请求手下的军官们在客厅吸烟,以便把老婆熏走,但他的风liu韵事说起来也是脍炙人口;路易波拿巴给斯蒂芬的情书,哈,比他的军事文书写得好多了!日本所谓的“战国三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的性格、修养差异很大,但是惧内和好色倒是绝对一致。
也许因为好色而不安、因不安而惧内吧,精力充沛感情丰富而难以宣泄,因此做其他的事也比较投入;加之连弱小的老婆都能“怕”,气度、韧性和耐力也该是超越常人吧——前提是好色而且有色可好,光是站在那里看美人儿走过,说两声“大丈夫不好如是耶”和“彼可娶而待也”的不算在内——这样的人在事业上应该也有点小成就。比如刘邦、项羽都好色而且惧内,此外晋文公、秦穆公、唐太宗……都好色而且惧内,近代史上的曾国藩、左宗棠也好色而惧内。晋文公老夫少妻,对“众夫人”恭谨有加,修身“齐家”,然后再治平天下;秦穆公对“秦姬”的敬重,在我读过的历史书里找不到第二例;唐太宗号称“天可汗”,见了长孙娘娘也浑身发抖,最后被武才人搞得差点亡国;曾国藩曾撰写过一副名联:“替如夫人洗脚,赐同进士出身”——他可是道学家哦!左宗棠文武兼备、风liu倜傥,就是见了周夫人诺诺连声、不敢仰视……
没说的,“唯大英雄能好色,是真名士总风liu”嘛,曹操怎么说?“予其好色哉?予不得已也!”
都说曹操多疑,但我能理解这种多疑。作为一名军人,在情况不明的时候总是多疑,总是应该多疑,否则他就很难活到胜利。曹操令人心悦诚服的地方,在于他的用人“不疑”,在于他总是对部下“坚信不疑”,甚至“错了我也不悔过”。
对张锈,尽管有杀子杀侄之仇,但是曹操经过反省,觉得毕竟是自己的错,最后又一次接纳了张锈的投降,并且在今后的军旅生涯中一直畀予重兵、倚为干城;对张辽、徐晃、张郃这样的降将、贾诩、荀攸这样的智囊也无不委以重任、寄以腹心。明明知道刘备有不甘于人下之志,但是依然放他一马。最值得称道的是对关羽的态度。声名显赫的关羽,其实只是一个性格骄横、器量狭隘的武将,尽管关羽具备独当一面的长才,但是这样的人据说“很难在一个公司呆得长,除非和老板有特殊关系”。关羽是在现邳州市一带与曹操作战时被俘的,那时侯的俘虏政策就是“愿意投降的跟我们干革命,不愿意投降的拉出去毙了!”——假如这样去问关羽,以关羽的性格肯定是要被拉出去枪毙的,然而他有个好朋友张辽在曹操手下,自然要帮他求情,曹操也就顺水推舟地表示同意,大家一起干革命吧。但是关羽还有条件:首先要职务、军衔,偏将军——相当于副军长吧;其次要级别,侯爵,最后还耍了个滑头,因为知道自己很难和曹操手下的将军们相处,所以提出“不订合同,我想跳槽就跳槽,当然,我只回刘备那里,而且不立功决不会走”——嘿嘿,假如与大家合不来,他跳槽可以不负责任;假如曹操要赶他走,他可以振振有辞地说,我还没有立功,所以你不能解聘我;他也只能回到刘备那里,别的地方估计也无法长期容忍他。曹操毕竟是知识分子出身,不但不揭露关羽的丑恶用心,反而为他感动:“啊呀,真是男子汉大丈夫啊,这样的话也敢讲!行行行,OKOK!职务、军衔、级别……都按你说的办!”有了帽子、牌子、位子,还考虑到关羽别的困难,先是给房子,然后送女子,经常给他票子,车子么更没有问题,吕布当年的“剪毛痴兔追疯马”你先拿了去!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这“七子登科”而是面子,隔三差五的就请他到曹操家吃饭。然而就是这样,最后关羽还是和曹操手下的夏侯兄弟以及老将军蔡阳等闹翻了,于是要走,找刘备去。刘备当时在袁绍手下,属于阶级敌人,关羽要去那里,就是叛国投敌,但曹操还是容忍了:“算了,让他走吧。忠于故主的人……值得尊敬,刘备毕竟还活着嘛。”——最后这句话是说给张辽、徐晃、张郃、贾诩、荀攸等人听的。
“这是收买人心!千金市骨!”有人批判。
是是是,是收买人心,是市恩,但是……
官渡之战打了八个多月,曹操亲自率领骑兵深入敌后,摧毁了袁绍的鸟巢兵站,切断了袁军的动脉,袁绍仓皇撤退,遗留下大批机密文件,其中有许多是曹操手下那些地委书记、中直机关干部包括部级干部“通敌”的文件信函,曹操淡淡一笑:“这些就不要看了,堆在这里马上烧了吧。袁绍以前那么强大,大家留个退路也是人之常情嘛。”
这就是曹操!
说他“假”也好,说他“虚伪”也好,说他“权术”也好——你倒假一次给我看看!
其实,在有史以来的革命领袖中,无人象曹操那样惊人地直率。
曹操的部下,都是有缺点的,问题很多。弥衡“击鼓骂曹”骂了一些,还有一些没有骂。但是曹操在《求贤令》和《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里怎么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你有本事就行。”很多人抓住这句话攻击曹操,甚至漫骂曹操,其实呢,是嫉妒,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忠不孝。
举个微不足道的例子吧。我的上司,比如是个科长吧(嘿嘿,允许我吹点牛哦,其实我的上司只是组长,你知道就行了。)对上司不忠,经常在背后骂骂咧咧的,单位里有什么重要事情要他做,他边做边骂,做完还骂;而清水茶呢,尽管什么都不会,但是见了领导总是恭恭敬敬的,可恼的是上司对我几乎视而不见,对他骂人……也视而不见,动不动还说:“象程德谋那样,虽然脾气不好,但是有本事,俺老曹还是要他当总参谋长;那清水茶只会扮忠臣、拍马屁,属于蠹虫!”我能不攻击乎?其实我也知道,曹操么代表国家(朝廷),你为曹操做好了工作,那就是忠;曹操也不会亏待你,不会亏待你的父母,比如公元二零三年,曹操还专门回了一次老区,看望和慰问干部战士以及阵亡将士的家属,历时八十九天——父母享到了你的福,何不孝之有?
“我其实只是个普通人,有着所有普通人共有的缺点和弱点,不同的只是我比别人勤奋一些、运气好一些。我二十岁开始出头的时候,同样级别的人有些都五十岁了。那时我的想法很单纯,既不愿明哲保身,也不愿因循守旧,总想为国为民做点实事。后来要我率领机动应变部队,我也只是想到,死了后留一块碑,上面写某某某将军就行了……假如没有我这一支部队,谁知道会出什么事呢。”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谁能感受曹操呢?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