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即不针对谁、也不强调谁,只是作为单纯的名词解释而已。
“支那”一词的由来据说是来自于印度的梵文,在梵文的经典中以“Shina”称呼中国,据说是来自于“秦”(chin)发音的转变。
《辞海》解:“梵语谓中国为支那,亦作脂那、震旦等”。《宋史·天竺国传》:“天竺表来,译云伏愿支那皇帝福寿圆满”。
而日本在江户幕府末年明治维新初年也开始使用“支那”一词来称呼中国。
由于过去日本以“汉”、“唐”、“明”等方式称呼都是中国朝代的名称,为了确定对中国大陆的称呼,便使用“支那”来称呼中国大陆。
当时日本政府在正式场合把中国称为“清国”或“大清帝国”,比如把中日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
在一般的民间报刊,则一般把中国称为“支那”,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支战争”。
而中国当时的留学生,尤其是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家们,也以“支那”标志出身国。
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
1904年,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了名叫《二十世纪之支那》的杂志。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由于中国没有完全统一,处于军阀割据之下,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规定:今后不论中国的国号如何变化,日本均以“支那”称呼中国。
综上所述,“支那”一词并非日本人发明,认为其是专属蔑称也是一种误解。
正如英语中“China”不是蔑称一样,“支那”起初只是对中国这一个地域不带“中央帝国”色彩的客观称呼而已。
然而问题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以“支那”称呼中国,所以中国人将“支那”视为对中国的一种蔑称。
194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政府完全接受中国的条件,向全国发出《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的通告,官方在公开场合不再使用“支那”一词。
此后“支那”这个词完全从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书、报刊杂志中消失。
由此可见,如果一样事物若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负面的,那它就是负面的。
这里没有什么理论可讲,就如同“卐”的遭遇一样。
“卐”最初是上古时代许多原始部落,当做是太阳或火的象征。
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作为吉祥的标志均有出现。
在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卐”字就出现了,不少出土文物上饰有该字样,而且分布的区域也较为广泛。
从这些字样上的解释,多数用于某种标志,特别是天文中的星座标志以及宗教中的某种崇拜对象的符号。
由此可见,“卐”字并非伴随佛教而来,也不是武则天的创造发明,而是由来已久的。
只是后来由于佛教的崛起,“卐”字作为其标志而被独家垄断罢了。
这个字在梵文中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
它被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
中国历代对“卐”字的念法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义为“吉祥万德之所集”。
其后民间便将其寓意为:“万字锦”、“长脚万字”或“富贵不断头”、“万字不到头”等,常常被用来做建筑、器物以及衣饰的装饰。
而纳粹德国纳粹党的“卐”标志和佛教完全是两码事。
因纳粹党和社会党的德文字头均为“S”,将其交错而成“卐”,其用意解释为:“争取雅利安人胜利的斗争的使命”。
后来由于地球人都知道的原因,原本左右皆可的“卐”,就只敢“卍”而不敢“卐”,否则就是倒行逆施了。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一次周总理代表国家,在人民大会堂宴请美国高层领导人士。
在席间上了一道菜,菜中心就是这么个“卐”字符号。
当场就有美国人士问:“这不是纳粹的标志吗?为什么会在餐桌上?”
周总理面对这个突然的问题,很机智的回答:“这是中国代表‘福’字的符号,就算是纳粹的标志也不要紧嘛,我们大家把它吃掉不就行了嘛。”
结果这道菜成为当晚最抢手的菜。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