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游戏竞技>高达黑历史之机动回忆录> 第二十六话 MS发展史 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六话 MS发展史 五(1 / 1)

MS用火藥武器之相關問題

[火砲的基本概念]

火砲大抵可以直射(加農砲)與曲射(榴砲)來區分,顧名思義,在對目標的打擊方式來說,加農砲為直接瞄準目標攻擊,榴砲與臼砲等則需藉由拋物線彈道軌跡的運算攻擊目標,其通常亦在視距外或障礙物後發動砲擊。還有,由於初速與打擊方式的差異,需要具備「穿甲」效果的火炮武器,通常都是加農砲,如戰防砲、戰車砲等。而以破片殺傷人員與非裝甲目標的則多為榴砲。

但此又需注意到火炮所使用的彈種問題,雖然由於膛線等構造問題,像是二戰時的反戰車炮與榴炮雖不具備彈種的可置換性,但例外的情況並不在少數。如大多數的戰車炮雖是以發射穿甲彈為主的高初速加農砲,但往往也多是可以裝填高爆彈(榴彈),以用來應付非裝甲目標﹔而二戰時有名的德軍88mm高炮在防空作戰時固然使用破片殺傷的榴彈,但在對戰車戰鬥時,改用穿甲彈則是必然的。

另外一種區分方式則是火砲的口徑/倍徑比,即火砲的粗/長的比例,由於加農砲需要較大的初速,砲身將較為細長,而榴砲次之,至於臼砲則有些可能口徑比倍徑還大。簡單地講,同樣的口徑,砲身越長是越厲害的,在加農砲中,同樣的88mm口徑,72倍徑就比56倍徑要強的多。(前者是虎王用的,後者則是虎式。)

那為何原文老在提「初速」問題(砲口初速,即「彈體離開炮身」那瞬間的速度。),這邊得要提出個國中物理公式,即「動能(F)=1/2質量(M)乘以速度(V)平方」在運動能彈上,欲提高貫穿裝甲的動能,提高彈體的射速(亦即在考量空氣摩擦與重力況下,提高最初賦予彈體本身的加速),此亦有助於彈道低伸的效果。

而賦予速度的方式以下幾種︰加大火砲截面積(即砲彈底部裝藥的面積),與延長砲身、改良砲膛來復線等。在此些做法下,火炮口徑、倍徑(簡單地講,就是砲身長度)增大將是必然的結果。

[對艦艇戰鬥想定的MS火砲]

回到正題,原文提到原本在遠距離瞄準、以高初速的較大質量動能來摧毀目標的開發案,此想定基本上是較接近戰車砲與艦砲的概念的,亦即重視「初彈命中」-在開始交火的瞬間命中目標,要不也藉由「狙擊/運動/狙擊」的方式解決敵人。換言之,MS只不過被認定為是種「移動更為靈活迅速的砲艇」而已。

至於嗣後在開戰前的改變,以速射、擴大火力效果的方式實行對艦戰鬥,亦即對MS戰場角色的重新界定,吉翁軍更加重視其運動性,因此將MS對艦艇戰鬥的方式轉化為近距離戰鬥,所搭載武裝也以著重近距離火力效果的小口徑速射火炮為主,這種革新才會產生我們所熟知,如二次大戰「航空機對戰艦」的驚人戰果。

但這邊老戰友個人是覺得應加上幾點補充,否則這些設定仍是過於簡略的︰

首先是當時宇宙艦艇的設計概念中,對宇宙作戰艦艇的防護想定問題。在拙譯[愛麗斯的懺悔]中曾經有對此加以敘述,顯現聯邦軍拘泥於電磁波、飛彈等遠距離戰鬥,使當時的宇宙艦艇沒有如同一、二次大戰時的戰艦裝甲,或許是這樣,「薩克機關槍」才會不重視什麼徹甲力而改採高爆彈。

換言之,要「打穿」這些艦艇外層並不是什麼問題,以近距離密集火力便可使其造成無法修復的損壞,結果使我們所看到的MS對艦艇的打法,彷彿是戰鬥機對重轟機的空戰般(Me109vs.B-17?),而非我們常會聯想到的「戰艦給無數魚雷、炸彈打得千瘡百孔…」等場面。

要是有妥善裝甲防護的戰艦,想必MS的火力搭載,仍是非得回到最先的想定,以搭載彈量少、較遠距離發射徹甲彈的「狙擊」方式解決不可。

另外便是目視戰場環境下,對火力發揚所造成的影響,我想除非聯邦艦艇想完全仰賴視距外武器從事戰鬥,否則這些以小口徑槍砲為主的近距防空系統的存在,對MS仍是相當可怕的,加上以MS的製造成本,編隊數量上又無法多如二次大戰的戰機般,使目標艦艇相對分配到的攻擊來源是有限的,故即便假定吉翁的MS對艦艇教則中強調對單一目標施以飽和攻擊的方式,對MS飛行員來說,「突入火網內攻擊艦艇」想必是十分可怕的經驗。

但或許是強調「主角」的關係吧,此種戰法倒是甚少於設定或動畫裡見到(除了黑暗三連星…),其往往都是「一架MS瞬間幹掉一艘船」,然而千萬不要給動畫中,夏亞等王牌兩三秒衝到艦橋前,一陣彈雨便解決一台巡洋艦的畫面給騙到了,我們不妨將這當成這是畫面剪接強調「戲劇效果」的產物。在一面倒之餘,實際上無論用機槍或火箭砲,吉翁軍MS對聯邦艦艇戰鬥時的折損應是不輕的。因此才會有用戰術核武解決艦艇的敘述出現,因為這才是「一般人」對付戰艦的捷徑吧。

[MS戰鬥出現後的火砲轉變]

但在聯邦開發出MS,使MS間戰鬥成為主流後,MS用火砲的設計概念似乎又有所轉變:亦即注重火砲的穿甲力、準確度更甚於射速,同時,化學能穿甲彈一類的MS用火器(如那個「戰車鐵拳」、火箭筒皆屬之),似乎也日漸普遍。有些將其拉回到「現代戰車戰鬥」的概念了。但事實上,此設定將無法迴避下面幾個問題:

首先,注重榴彈破片殺傷效果的火砲,雖然或許如上面提到的,得以在魯烏姆會戰等宇宙海戰中獲得發揚,一旦降到地球表面運用,在設定上,MS對地面目標「毫無保留的」破壞效率,即便在聯邦GM尚未問世時,都是值得懷疑的。

為什麼?我們在前面固然可以探討「宇宙艦艇有無裝甲」,但這邊總不能去探討「六一式戰車有無裝甲」吧。然而如同許多動畫表現的,MS對地面如六一式戰車等所謂「老式的」裝甲目標,往往跟打宇宙艦艇也沒兩樣--薩克機槍一陣砲火,成群六一式戰車便爆炸起火燃燒。假定此時的「薩克機槍」仍與原文提到的一樣採用榴彈,怎樣都不會產生此種效果的。

換言之,老戰友自己是肯定原文提及的薩克機槍設計轉變,但這並非晚到發生MS間戰鬥時才出現,而是在地球降落作戰時便得事先作好準備的。

而在宇宙空間的戰鬥呢?其實自己是認為,原文以「對艦/對MS」作為區隔是有些疑問的,把重力下的MS間戰鬥比擬戰車戰鬥還說得通,因為十來公尺的MS再怎靈活,畢竟仍受本身體積與地形影響(MS只會「跳」不會飛)。但在宇宙三度空間,缺乏導引武器的視距內MS戰鬥,則甚至將比大氣圈內,受空氣、重力限制的空戰來得複雜,故追求載彈量多、射速快的武裝應該還是主流。亦即改換穿甲彈頭的「薩克機槍」,怎樣都不至於退出戰場的。

在這點上,巨型火箭砲算是反其道而行的產物,在毫無空間概念、且敵我相對位置瞬息萬變的戰鬥中,僅靠5、6枚速度不甚快、無導引的火箭彈,還想要「直擊」對手,我想,能用這種武器幹掉敵人MS的,大概都算NT吧!這種武器徹頭徹尾就應當是重力圈下才好用的。換言之,設定中認為薩克機槍比火箭筒更早被淘汰的說法固然只有接受,但說實在的,比較同光束武器間的區隔性,薩克機槍仍較有其特色的...

[關於薩克用手榴彈]

另外,原文所提及的MS用榴彈,在「古早」的設定資料中,這些「手榴彈」幾乎都是用「丟」的,且本篇文章亦無推翻之意。

我想或許是年代關係,也或許設定者想保留「MS=人型」的意像,事實上,考量「丟」手榴彈所帶來的問題,諸如對機械結構、駕駛員的衝擊吸收(當過兵的就知道,丟手榴彈其實決不只擺擺手就出去了),瞄準計算效率等,都不如「直接」在龐大機體上加裝擲彈筒來的合理。

換言之,MS亦可如現代戰車在砲塔上加裝發射器般裝填不同彈種,諸如干擾箔片(chaff,這邊當然可換成「米粒箔片」…)、發煙器(…這就是用核融合動力不如石化燃料引擎的地方,現代戰車引擎幾乎都有排煙設計的),乃至對小目標用的S-mine(二次大戰德軍就有使用的,主要以空炸、破片殺傷接近人員,人家永野護的MH都有裝的說…)等等。而這種擲彈自然也不用全部搞得如動畫手榴彈設定那麼的大了。

很遺憾,像擲彈筒這種「小細節」,很多時候都不會於動畫中表現的。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