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权宋天下> 第一百一十七章 庐州杜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七章 庐州杜杲(2 / 2)

“好!好!好!”那人止住了笑声,目光随即又转为清冷。他虚抬长槊,指着丁武说:“你,很好!”

随即拨转马头,双腿轻轻一夹,马便往来路飞奔而去。远远的传来一声:“记住了,我叫刘全!”

刘全?什么鬼?

显然这个刘全肯定不会是那年离开长临村,随宋军南下的那个玩伴刘全。

几个人满脸雾水,相互间盯了好长时间,一时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不一会,又传来一阵马蹄声。是吴一虎他们回来了。

“他娘的,没这么调戏人的!”吴天一边下马,一边叨叨地骂着。

“调戏?就你这样,还值得人调戏?”董用一脸鄙夷。

“怎么啦?”吴天没理他,看到呆若木鸡的几个,奇怪地问道。“中邪了不成?”

丁武回过神来,甩了甩头,问:“什么情况?”

“不知道啊,本来是我们引着他们绕圈,可是莫明其妙的,就变成他们在引我们绕圈。那几个贼厮,绕着绕着,人马就不见了。还担心你们这边会出事,怎么样,没什么问题吧?”

“没——没啥。”丁武略一犹豫,还是坚定地回答道。

“好了,既然没事,咱们抓紧赶路吧。”

丁武知道,这个人一定是宋军的游骑,但应该是属于荆湖史嵩之或孟珙手下。宋军中很少有人使用马槊,那此人肯定是原金国降将。好在对方确实没有任何敌意,否则今天很可能得全部交待在这。

此时的赵权则只能将疑惑暂时埋于心底。他明白丁武是不想在吴一虎面前提起这事,万一传到蒙古人耳中,被安个“通敌”的嫌疑,整个渐丁队都会因此惹来一身麻烦。

而那个紧盯着自己的目光,在之后的数天夜里,总会在他眼前晃动。

……

朝阳中的庐州。

杜杲正站在西门的城墙之上,背后是一束缓缓升起的阳光。

远处大蜀山墨绿色的山顶,被朝阳染上了一圈金色的软框。

阳光渐渐下移,到山腰再到山脚,耳边似乎传来山脚下开福寺的钟声。

那些僧人还没离去吗?杜杲有些奇怪,强敌来袭,庐州至六安一带的百姓已经被强制迁离,这些不肯离去的僧人,是因为无知还是因为无畏?

城门之外,行人络绎不绝。出去的基本都是派出的游骑兵。准备进城的则显得杂乱,有挑担进城准备售卖的,有扶老携幼准备避难的,有焦躁不安巡视回城的士兵,也有匆匆归来的各个吏员。

进进出出的人,拥堵在城门处,守城的士卒在大声怒吼,夹杂着一片慌乱的哭喊与求饶声。

猛听一个士卒大喊一声:“这厮,鬼鬼祟祟,肯定有问题,拿了,等着城内有相熟的过来认领!”于是两三个士卒扑将过去,不顾那人的求饶号叫,直接捆上,拴在城门边的立柱之上。

城门边的立柱上,已经拴了四五个人,被窝成一堆。另外还竖着一排木杈,上面叉着几个脑袋,正龇牙咧嘴地看着拥挤的城门。

城墙之上,军旗猎猎。一个个士兵俨如一尊尊并排而立的石像,与杜杲一样,坚定而从容地看着城下的人群。

北风,轻卷起灰土,让清晨的阳光开始暗淡。

即便已经在城头上站立了一个多时辰,身材高大、胡子发白的杜杲依然是腰板挺直,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已经年愈六十的老将。脸上刚毅的皱纹,身上一丝不乱的铠甲,让他如一根苍劲的钢柱,牢牢地钉在庐州的城墙之上。

这座重修于乾道年间的庐州城,方十六里,在括入金斗河与九曲水之后,城墙面积已比旧城时扩大了数倍。城高三丈,底部全为大条石、糯米石灰浆灌缝堆砌而成。引自肥水的护城河最宽处有十丈,最窄处也有六丈。东西南北四门皆有瓮城,城门两侧相隔九十步,还各筑有马面。

每次站在这样的一座城墙之上,杜杲都会心生出万丈豪情:有这样的坚城,有自己的铁军守护,天下有谁可以攻破?别说察罕来犯之敌根本不可能有八十万之数,即便真的来个八十万,他也有信心将他们全部耗死在这庐州城下。

“光景如梭,人生浮脆,百岁何妨尽沉醉。”这诗是重修庐州城的胡舜陟所做。

对于这位绍兴年间的庐州知府,杜杲是充满着敬佩之意。但对于他的诗,杜杲却一向不喜。人生匆匆,转瞬百年,即便满脸白须,又怎能轻易服老沉醉?

“庐州,将会成为你们的又一个噩梦!”杜杲顿觉豪情再起,直欲仰天而啸。

“父帅”,正当杜杲心怀激荡的时候,耳边却传来一个轻声禀告。他转过头,正是他的长子杜庶。他对着杜庶点了点头,眼露疑问之色。

年过三十的杜庶面貌酷似其父,也算一表人才,只是身子短小,站那没有一丝一毫的大将风范,这是让杜杲最不喜欢的一点。不过这儿子脑子灵活,不会墨守成规,擅钻营。去年安丰之战的胜利,有一大半的功劳应该算在他的头上。虽然只是在军中挂名“书写机宜文字”,但已经是自己离不开的帮手。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