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女生耽美>天地一绝紫玉扇> 第五十六章 宫中之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六章 宫中之变(1 / 2)



十余日后,北京紫禁城内,太子也和皇上一样,每日在太和殿听大臣们,上奏所事。这天早朝上,各位大臣上奏完毕,皇太子正要退朝。

突然,一位太监飞奔而来,满面惊慌道:“启禀太子殿下,皇上有圣旨到!”

太子和众位大臣一听,赶紧一齐在殿中跪下,太子又命司值太监,当众宣读了皇上的圣旨。

司值太监只看了那道圣旨了一眼,便神色紧张起来。

李太师见此,有些诧异,便大声问道:“皇上传旨,是何圣意,马公公为何慌张?”

那太监惶恐,不敢回答,太子道:“马公公,父皇在圣旨中,有何旨意,请快宣来,不要误了朝廷大事。”

那太监又望了一眼太子,才颤声宣道:

奉天承运,大明皇帝诏曰:

天朝大军追歼前元余孽,深入车车格、漫汗一带。因敌方军中,突现十余位武林高手,阻我大军前进,大势为敌所乘。目前,我朝大军,被困漫汗,前有强敌,后有阻军,情形严峻。朕令兵部尚书为帅,增兵二十万,兵出新疆哲金,以为策应。

钦此!

殿上众大臣听完皇上旨意,一时大气也不敢出,太子见众大臣不语,便只得先问道:“请问各位爱卿,目前我军受困,皇上传旨,作令增兵,不知各位可有何良策?”

兵部刘尚书这时看了李太师一眼,才答道:“回禀太子殿下,圣上旨意,令微臣为帅,臣自当遵旨,十日后大军齐集,便可兴师出兵。”

李太师这时担心道:“皇上圣旨,出自十余日前,不知时至今日,阵前军况如何?微臣倒甚为皇上的安危担忧。”

这时,一旁肃王朱豫,突然说道:“不知这传旨的军士何在?可召来一问便知。”

众大臣一听,齐声说好。

太子赶紧叫太监,将传旨的军士叫进大殿,待那两位传旨军士进来大殿,众大臣一看均是大惊,只见两位军士全身蓬头垢面,军衣褴褛,太子一惊,忙问道:“两位爱卿,为何是这般模样?”

一位军士喘了口气,才道:“前方军情紧急,属下等人只得拚死赶路,不敢有所耽搁,才致如此。”

“前方军情如何紧急?尔等可仔细对太子和朝中众大臣说明。”肃王朱豫故意问道。

那位军士抬头一看,竟是王爷,便赶紧答道:“回王爷话,我军进兵,初时非常顺利,后至漫汗时,敌军营中,突然出现几位绝世高手,这些人武功高强,不惧刀箭,可跃空越人而至。他们的目标,便是要生擒我大明皇上。幸得张天浩大人和石公公大人,拚死拒战,随军锦衣卫士和大内卫士死伤了数十人,才将其拦阻。我等一行十余人,携皇上圣旨,在大军掩护下,突然出重围,沿途仍为元人追击,多有死伤,所余仅五人。目前,一路已往河南少林寺宣旨,一路回京颁旨。目下军情如何?属下也不甚熟知了。”

太子听后,赶紧要太监将两位军士,带去歇息,并赏两人各一百两银子。

待两位军士走后,肃王朱豫先道:“请太子且慢发兵,如此军情,怕是皇上已遭受不测了。我等大军若是再至,岂不枉费了钱粮。”

“父皇受困漫汗,王叔何故出此之言?”太子惊问道。

这肃王朱豫,是明太祖朱元璋最小的一个儿子,太祖在世时,他被封为肃王,镇守一方。因他与建文皇帝朱允炆关系很好,所以,当年建文皇帝在削藩时,并未针对于他,而且靖难之役中,他还曾派兵到南京,相助建文皇帝,与明成祖的燕兵交战。

建文四年,明成祖大军进到浦口,兵临南京城下,肃王和守将只得开门投降,而建文皇帝却不知下落。靖难之事后,永乐皇帝见众兄弟中,已无辜死伤数人,便念在兄弟之情,也只是收了他的兵权,让他继续做他的肃王,并在朝中参政。

肃王对永乐皇帝并不心服,虽不敢公然造反,但却一直暗藏着心机。

这时,他听见军士回报了前线的战况,便以为皇上定然危机,心中暗道:真乃天赐良机。因此,便出此言,明里是劝,却想暗地要干预太子,再行发兵。

见太子惊问,肃王道:“皇上下旨,乃十日之前,事隔数日,我等不明前方战事,如何能轻易发兵?”

“王爷此言差唉!自古救兵如救火。不管当前战事如何,皇上旨意已下,我们便得遵旨而行,万不可另找借口,而误了救皇上的大事!”李太师不同意道。

见李太师说了话,其他众臣才无另说。太子当即便下了旨意,要刘尚书准备粮草大军,十日后大军出发,兵进新疆,以作策应。

太子下朝后,便急急来到后宫,参见了玉贵妃娘娘。玉贵妃听说后,便嘱咐太子,皇上受困大漠一事,要注意保密,以免在京城中,引起混乱,为不肖者所乘。

这永乐皇帝为燕王时,曾娶妻徐氏,这徐氏乃大将军徐达之女。靖难之事后,燕王登极,继为皇帝,便封徐氏为皇后,这太子是为徐氏所生。

徐皇后生前秉性贤淑,为皇上管理后宫,甚是得体。皇上见徐皇后如此,亦颇加敬爱,但有所劝谏,皇上均笑纳施行。徐皇后时常召见各位嫔妃,相赠衣饰等,并婉言劝谕各位嫔妃,她曾说道:“妇人事夫,不止馈食衣服,须要随时规谏。朋友的言语,有从有违,夫妇的言语,婉顺易入。我旦夕侍上,尝以生民为念,汝等亦宜勉力奉行。”

后来,徐皇后还亲自搜集女宪女诫,作为后宫内训二十篇,又仿效编撰古人嘉言懿行,作劝善书,宣照天下。后来徐皇后患病,不治而逝。皇上很是悲伤,便追谥为仁孝皇后。自始,皇上不再立后,只命玉贵妃摄六宫事,代管后宫。

这玉贵妃曾受徐皇后生前所托,始终维护太子。因此,太子对玉贵妃也事如娘亲。所以,太子听了玉贵妃娘娘的旨意,第二日早朝上,太子便又下旨,命朝臣不得在外,议论皇上受困一事。

次日下朝后,肃王朱豫回到王府,不久,有太监来报,有宫中管事曹公公救见。肃王一听,立即将曹公公迎进了密室之中,两人密议了多时。

这曹公公原是建文皇帝的旧人,对靖难之事后,永乐皇帝取而代之,早已心怀不满,便与肃王相互勾结得紧。

这肃王为永乐皇帝削了兵权,平日上朝,也只是大殿中站站,并无什么实权。于是,他便终日闲暇,在私下结交非人,网罗了一些江湖人士。

皇上平日也有所发觉,几次规劝,他也只是表面顺从。

几年前,刘公公逼宫,事情败露后,为皇上惩诫,一手创建的天龙门,也为义子张天浩解散,有十余位天龙门死党,竟为肃王所搜罗,平日养在王府之中。

这曹公公与肃王在密室中,商议良久,话题自然是皇上兵困漫汗之事。

“王爷,永乐被困,这对王爷来说,可谓是大好时机。”曹公公阴声道。

“只是被困阵前,还难知输赢,有什么好不好的?”肃王摇头道。

“今日朝中,太子已下令众臣,不得轻议此事,若不是军情紧急,怕是在稳定人心吧!”曹公公不怀好意,又道。

“可是朝中,尚有太子留守,李太师坐阵,怕不会轻易就能得手的。”肃王朱豫想了一下,不然道。

“自古道,成者为王败为寇!他永乐,还不是如此。眼下,兵部刘尚书正忙着从各省调兵,朝中也只有李太师可惧,太子愚钝,还有何人可虑?”曹公公摇头道。

……

见肃王朱豫沉默不语,曹公公又道:“京城九门提督,是王爷的亲家,王爷还有何事可虑?”

肃王这时站起身来,在密室中,走了几步,突然回头道:“如若行事,只是如何进得了皇宫之中?”

“王爷放心,宫中自有属下!请王爷三日内,将人马调入宫中,由我作内应,不怕大事不成。”曹公公赶紧道。

于是,两人仔细商议,决定在三日后,借朝廷准备发兵之机,调集两百死士入宫,和曹公公来个里应外合。

三日后的黎明,该是皇宫各门,开门放行的时候了,肃王便命乔装后的两百死士,在曹公公的策应下,混进了宫中,在太和殿周围,隐藏下来。

早朝时,太子只是问了兵部准备的情况,又一再催促刘尚书加快进行,随后见众大臣无事再奏,太子便要退朝。

这时,肃王朱豫走上前来,高声问道:“请问太子,事过几日,前方可又有军情传来?”

“王叔,近日平静,前方尚无新的军情。”太子笑道。

“前方情势危急,恐是皇上已遭至不测,所以不会再有新的军情了。”肃王故意道。

“目下皇上受困,王爷不替朝廷着急,却在殿中,枉言惑众,不怕有失了皇家威严!”李太师听肃王之言,不由沉声诘道。

“太师之言差唉!本王以为,皇上受困阵前,目前恐已为鞑靼、瓦剌人所破,皇上生死难测,我们不应再行轻率发兵了!”肃王板着胖脸说道。

“王爷大胆,竟敢在金殿之上,公然宣称皇上已遭不测,难道不怕妄议而为,大逆不道吗?”李太师怒道。

见李太师怒言,肃王冷笑一声,道:“李太师,你敢在本王面前怒叱,难道不怕本王治你的死罪吗?”

“王叔此言不妥,李太师乃当朝太师,自是可责你出言无状。”太子此时接口说道。

“好,好,本王出言无状,你问问他们,本王有无出言无状了?”肃王哈哈大笑道。

“王爷担心皇上已遭不测,认为朝廷不应轻率发兵,可谓得当之言,当然不是出言无状。”九门提督卓大人一旁,说道。

“卓大人之言,甚为不当。皇上旨意明确,我们自当遵旨而行,为何还要妄议如此?”兵部刘尚书也道。

“刘大人此言甚是,微臣也是此意。”吏部徐尚书接着道。

这时,朝上众臣,有的说应该发兵,有的站在王爷一边,说不应该发兵,大家意见极不一致,纷纷吵了成一团。

太子见此,高声叫道:“请各位爱卿,不要再吵了!”

“朝政之上,大家如此吵闹,成何体统?”李太师也怒声道。

这时,肃王走到李太师面前,阴恻恻地,看着李太师道:“太师倒好像是这朝上的主人,只怕就是本王,也不在李太师你的眼里吧?”

李太师见肃王话中有话,便针锋相对道:“王爷之言,有失妥当,这朝上主人自是皇上、太子,老臣当然不能把王爷,当作这里的主人。”

“太师,怎知本王不能作这里的主人?”肃王又道。

“王爷此言,大有犯上之嫌!来人!将王爷请出殿去,以儆效尤!”这时,李太师见肃王越说越不像话,便高声对殿外,叫道。

大殿门外,这时跑进来曹公公,只见他一进殿中,便来到肃王朱豫面前,躬身道:“禀报王爷,宫中已准备妥当,请王爷下旨!”

“好,好,很好!”肃王一听大喜,连声道好,他两眼一扫殿中众人,最后,竟将目光停在李太师身上,突然道:“传本王旨意,李太师犯上作乱,立即将其推出殿外斩首。”

这时殿外,竟闻声跑来几位宫中卫士,立即将李太师架起,推到了殿外。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