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29 野炊(1 / 2)

周六上午,燕京,诗刊杂志社。

暮春时节,燕京的阳光透过融融的暖意,照在窗台的绿萝上。这是一座建国时修建的老院落。

周逢春四十五岁,身材已经开始发福,看起来有点儿胖。他的鼻子出奇的大,上面架着一副金丝边的眼睛。

他坐在办公桌后,撕开邮政快递的封条,从信封中拿出几页稿纸。这是他大学同学,也是同一个宿舍上下铺四年的老兄弟唐方平寄来的。

老唐周二的时候专门打了电话,说是有一份稿子要寄给他。

看着这份稿子,让他想起他们的大学时代,那个时候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当今文坛的中坚力量就是从那时开始写作。作为中文系学生,他们自然也有一份自己的文学梦。

那个时候,他们在宿舍里写诗、读诗,参加诗友会,但最终他们并没有走上文学道路。

他曾经也是一位文学青年,只是青年时代的理想已经远去了。他毕业后进杂志社做了编辑,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一步一步升迁为杂志社副总编,走了另外一条与文学相关的道路。

而老唐回到了家乡,在一家书店做了十多年。如今他们早已人过中年,当年的文学热情只能留在心里。

到了90年代改革开放,文学早已成为昨日黄花,甚至有人提出了“文学已死”的口号。

确实,在这个物质化,一切越来越向钱看的世界,文学早已不再青春,只是苟延残喘的活着。

他读着手中两篇诗稿——《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和《如歌的行板》,拍案而起。

他每年不知道收到多少分稿件,对于诗歌似乎已经有些麻木。而今却再次为这首诗所感动。

他已经很久没有读到这样震撼心灵的诗了。

这些年他读了多少诗稿,一首诗歌是好是坏,读一遍自然能够分辨。只是《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他却细细品味,一读再读。

周逢春抓起桌前的电话,拨往梅城新华书店,电话铃响了三声,唐方平的声音传来:“这里是梅城新华书店,我是唐方平。”

“老唐啊!稿子我已经收到了。”周逢春激动的。

“老周,觉得怎么样?”电话里传来一阵笑声,语气带着那么点得意与自豪。

“我说老唐啊!很久没读到这么触动心灵的新诗了,特别是《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酣畅淋漓啊!”

“哈哈……我推荐的诗歌还能有错,有我的风采吧!”唐爸自得道。

“的了,你就别提你当年写的酸诗了,和这能比吗!”

“我写的诗怎么了,当年我的诗也是在校刊上发表了的,不像你,写了那么多年,也没见你发表过。”

“那怎么了,我现在是《诗刊》副总编,拿一首诗我不点头,他也发不了。”

“你就吹吧!你不发,大不了我投给老郑,发到《星星》。”

“哎,别啊!就老郑那《星星》影响力可比我们《诗刊》差远了。”

“这话真应该让老郑听听。”

“成了,我这不和你扯了,两篇诗稿下个月杂志见吧!”

“那谢了!”

“对了,这唐宋和你是什么关系?”

“我们家小子,怎么样?”电话里传来一声畅快的笑声,得意洋洋道。

“不能吧!你们家小子我记得刚刚上高中吧!”周逢春有些惊讶。

“今年十七岁,周岁十六,和你们家姑娘同岁。”

“好小子,”周逢春更惊讶了,他虽然猜到了唐宋和唐方平关系不签,却没有想到会是他的儿子。他道:“不错,哪天到燕京来,让我见见。”

周逢春挂了电话,砸吧了下嘴巴,啧啧赞叹,既有欣慰,心里又有点儿酸,心想:这要是他闺女该多好,老唐这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他站起有些发福的身子,挺着啤酒肚,拿着两页稿子,往室外喊道:“小赵,过来一下。”

赵铭博是燕师大中文系毕业生,到《社刊》杂志社已经两年。在这个浮华的时代像这样的沉在杂志社的学生已经不多了。

赵铭博轻轻敲了下门,听到周逢春喊请进,他推开门走进去,道“周总编,您喊我?”

周逢春将手中稿子递给他,指道:“先看看。”

赵铭博接过诗稿,默默吟诵了一遍,表情有些惊讶,赞道:“总编,你从哪儿拿到的这两篇诗稿,像这么高质量的诗稿,现在可不多见了。”

周逢春并没有告诉他诗稿的来历,笑道:“觉得还行,那就在下月诗刊上发表吧!”

赵铭博有些迟疑,“可是,下月已经定稿了,下周就要拿去印刷厂了。”

周逢春道:“那就把那两篇‘稻花体’的诗歌给挪到下个月,腾出版面,尽快把这两首诗歌发了。”

赵铭博道:“好的,总编,我马上去办。”

一般杂志投稿,正常从投稿到发表需要三到六个月时间,当然杂志社约稿除外。

唐方平自然不是迂腐的人,适当用一些他的老关系使文稿早日发表。关键是他对唐宋的稿件非常有信心。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