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其他类型>尘根> 第三章 离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离家(1 / 2)

第二天一早,江婉儿像往常一样,正在准备早餐,突然听到外面一阵敲门声。

江婉儿连忙去开门,还不忘催促江启起床起床。

“夫人有礼,贫道乃齐云山李子牧……”

斯时修道之风日盛,而休宁县又靠近道教圣地,所以对道士不算陌生,但江婉儿没想到会有道士上门拜访。

听到对方是齐云山来的神仙,江婉儿不敢怠慢,慌忙请老道士到屋里面做。

“你要收启儿为徒?”江婉儿满脸的不敢相信。昨天江启刚被刚出学堂,今天就有齐云山的神仙来家里收徒。只是不知对方底细,要真是齐云山的神仙倒是一桩好事,如果不是……

“你要收我为徒?”不同母亲的将信将疑,江启倒是满脸的兴奋。早就听说齐云山上卧虎藏龙,要是学会那一身神仙般的手段倒是比读书强多了。

那老道背负一柄黝黑长剑,捋下胡子,不同昨天的气急败坏,而是满脸慈祥一副仙风道骨的摸样。不说别的,单说这卖相,让人见了不得不赞一句得道高人呢。

对江婉儿母子两人的反问,老道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还没等江婉儿说什么,江启又问道:“你厉害不厉害,能教我什么,和天下第一人高十三楼比如何?”

江启在不爱学堂,倒是挺喜欢在市井厮混,南南北北的路人见过不少,对江湖的一些风闻趣事也知道一些。况且高十三楼是天下公认的第一高手,自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老道李子牧看了眼一脸期待的江启,沉吟了一会,说道:“正常切磋五百招之内,我不败……”

江启听到那老道这样说,更是兴奋,天下掉下个便宜师傅,而且是和第一高手高十三楼一般的高手。江启虽然不知道怎么样的修为才能算高手,但能和高十三楼过招五百而不败的应该算是高手吧,因为江湖上经常传说第一高手高十三楼常常是三招两式击败对手云云。

其实李子牧没说,如果以命相博,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江启转而望向江婉儿,满脸期待:“娘亲,我愿意拜师,你就答应了吧。”

江婉儿虽然不懂江启方才所说的,但江启跟随老道修行也是个门路,总比和自己在家伺候那几亩茶园有前途。虽然不舍江启离开,但更不愿耽误江启的前程……

江婉儿有些伤感,冲江启点了点头。然后望向那老道,莞尔一笑

“如此,那就有劳真人照顾启儿了……”

就这样,江启就算是拜在齐云山老道士李子牧的门下。

由于老道一再坚持速速回山,所以江启草草的吃了饭,江婉儿便简单的给江启收拾了一些行李。乡下人家没什么东西,只一些换洗衣物而已。

在出门的那一刻,江启转身跑向倚门而望的江婉儿身下,跪下重重地磕了三个头。

江婉儿心疼儿子,连忙把他扶起。

离别之际,江启也不禁伤感起来,但有个问题憋在江启心里很长时间了,江启咬了咬嘴唇,还是说了出来,“娘亲,我的父亲到底是谁?”

刚说完,就有些后悔了。娘亲本来就十分伤心,现在犹如往她的伤口上撒了把盐。

听到江启这样问,江婉儿的脸色变得十分苍白,看到这一幕江启更是自责不已。

江婉儿长叹了口气,微红着眼,说道:“启儿,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成人,艺成下山时,我会整件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你。”

江启伏地再拜,起身,离去……

老道李子牧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却没说什么。人间冷暖,只有深处其中才能体会其中滋味……

这一老一少,在晨雾中悄然离去,没有惊动任何人,小镇还是如往常一样平静。

与此同时,离休宁县数千里之遥的北疆边塞,烽火骤起。

一百二十七座烽火台一座接着一座被点燃,狼烟直插苍穹。

北地的百姓,见此俱都神情凝重,狼烟只在遇到大的战事时才燃起。难道十多年的承平局面终于要结束了吗?

镇北大营的营门洞开,数骑轻骑从中洞穿而出,马不停蹄的一路朝国都大兴的方向疾驰而去。随即一阵急促而震天的鼓声响彻镇北大营……

所有这些无不在传递一个消息,大隋北方的大辽终于在沉寂十多年之后,再次对中原九州露出了狰狞的爪牙。

从北方传来的消息震惊朝野,早朝更是开到中午还没退朝。

当天下午天子连下数道诏令,其中一道是急招镇南王杨毅回京。

镇南王杨毅,乃是当今天子的隋文帝杨坚同父异母的弟弟,自幼勇武过人,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杨坚代周建隋,称文帝,年号开皇,定都大兴,洛阳为陪都,称为东都。当时中原已动荡超过百年,朝代更迭更是平常如斯。斯时外有南朝大陈在长江南岸虎视眈眈,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大辽早就对中原蠢蠢欲动。隋朝新立,内部更是倾轧不断。可以说大隋看似摇摇欲坠。

但杨坚此人确实有经天纬地之才,外抚内按,按今天的话说就打压一批,拉拢一批,硬是稳住了局势,得以休养生息五年。开皇五年四月,隋文帝命当时还只有二十岁的皇弟杨毅南征大陈,历经三年六个月终得灭陈,结束南北分裂百年的局面。天子为彰显其功劳封其为镇南王,一方面天下初定陈国旧部屡有反叛,一方面是为了防备南疆十万大山的蛮族。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