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唐代zhèng fǔ对西域一直实行积极的西向发展战略,进行屯垦与边疆开发。在唐朝有效管辖西域的一百五十余年中,西域的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商业贸易繁荣昌盛,使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从而有效保障了唐朝西北边疆安全和西域社会稳定,共同促进了大唐盛世局面的出现。
唐朝的西域屯垦开发和建设在西域经济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汉代以来西域屯垦的基础上,唐朝对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统一于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之下,强大的军事存在和屯垦戍边活动,为西域经济发展和边疆开发提供了制度和军事保障。由此,唐代西域地区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达到了汉、晋以来新的历史高度。
一、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唐朝对西域开发首先是从驻守西域将士屯田开始的,驻军屯垦极大促进了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资治通鉴》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间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太平广记》载:天宝年间“河洲敦煌道,岁屯田,实边食,余粟转输灵州,漕下黄河,人太原
――――――――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6,中华书局,1956年,第6919页。
仓,备关中凶年。”这些史实表明唐朝西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其富庶程度前所未有。
(一)农作物普遍种植
唐代西域地区绿洲土壤肥沃,又有充足的光热资源及水源灌溉,故绿洲农业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农作物种类繁多而且齐全,几乎所有内地作物都能在西域生长,并且还出现了许多内地尚未栽培的作物。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青稞、高粱、粟、糜、豆等;经济作物有棉、桑、胡麻、苜蓿等;园艺作物有瓜、枣、葡萄等。此外还有南方的农作物稻米等,而且种植面积较为广泛,如《册府元龟》(开元)七年二月敕:“伊州岁供年支米一万石,宜停”②等记载,说明西域地区稻米生产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唐朝塔里木盆地各绿洲城国,不仅粮食种植规模扩大,而且园艺业也较为发达。玄奘西行经过西域时认为焉耆“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糜、黍、宿麦、香枣、蒲桃、梨、柰诸果”;库车“宜糜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碎叶“土宜糜、麦、蒲萄”。③根据伯希和在敦煌千佛洞所得《沙州图经》记载:“蒲桃城南去石城镇,四里,康艳典所筑,种蒲桃于此城中,因号蒲桃城。”石城为汉楼兰名镇,康艳典于上元二年(675)增建包括蒲桃城在内的九座新城,城以葡萄为名,足见葡萄种植业的兴旺。“稼穑殷盛,花果繁茂,”常见的果品除了葡萄、枣、梨、石榴、桃、杏,还有核桃、李子等。例如,在天宝二年(743)的交河交易市场上有多种水果出售并且分等级进行标价:④
干蒲萄壹胜上值钱拾柒文次十陆文下伍文
大枣上值钱陆文次伍文下肆文
胡核桃(仁)上值钱陆文次五文下肆文
斯坦因的《西域考古记》中也有许多关于果园与水果栽培的资料,在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尼雅遗址,在一处居室附近的果园里,至今还保存着已经枯干了的成排的桃、杏、梅、葡萄等果树。这些资料显示了唐代西域发达的园艺业和水果种植的情况。当然,西域繁荣的农业生产与发达的水利系统是分不开的,便捷的水利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