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导宋> 第九章 【赠人玫瑰手余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章 【赠人玫瑰手余香】(2 / 2)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的小日子才是杨大导演的追求嘛。现在虽然没孩子,可咱有了十亩地,还有三十顷地看着,除了如花似玉的老婆外,还有个俏美可爱的小春儿……没事儿就暖上一壶酒,整俩小菜,搂着老婆吃吃喝喝,听春儿唱个曲儿的该多美,没事儿却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真当老子是有福不会享的**麽?

“哎,先生有所不知,我也不是不想读书,实在是……”杨凡眼睛一亮,忽然想到了一个借口:“实在是买不起书啊……还有这文房四宝,哪一样也不便宜啊!”

想到以后世的生产力,书籍仍然是价格不菲,就更别说是这个以雕版印刷为主的时代了(注3),杨凡为自己找到的借口大感得意:“天才啊!”

“知庸放心,我严秉别的或难助你,书却不是问题。”严秉呵呵笑道:“我这次前去密州,正愁带着许多书颇有不便,如今便转送于你,也算宝刀送于壮士,不至辱没了圣人文章!”

想了想又道:“这些书不但包括各类经史、程文、甚至还有兵法、地理、经济、农桑等各类书籍,有不少都是武夷先生亲手批注过的。知庸受了这些书,从此可就是湖湘学派的弟子了,我便是你的师兄……”

杨凡眨了眨眼,姜还是老的辣,这位便宜师兄不过转手送些旧书,就把自己拉进了什么湖湘学派,实在厉害得紧。不过得人看重,任何人都不会反感的,何况在这个时代这些书籍也确实价值不菲,当下也只有感谢。

吃完饭后,严秉果未食言,带着杨凡到他的居所去取书,各种各样的书籍足足装了三只大木箱。杨凡只得雇了辆推车,把这三箱书送到钱记车行,直接放上了大车,才与严秉洒泪而别。严秉要去密州做典使的事情传开后,这几日都要忙着应付门生故旧的践别酒,明日却是无暇去送他了。

***

前段时间长达半个多月的降雨,让黄河京东故道的水位又上涨了不少。因为水流湍急,自开德府至商河的这段水路又较为通畅,因此没有结冻,偶有上游涌来的破碎冰块相互在水中交击,仿若有人在河道中奏起乐曲一般,倒是让人心旷神怡,消除了许多旅途上的疲劳。

从范县前往阳谷,也有水6两条道路,水路就是走京东故道东去,6路则是走傍在故道边的黄土官道。水路虽然便捷,费用也低,只是杨凡对这个时代的水运实在没有多大信心,更不敢让玉娘和春儿冒险,因此还是选择了走6路。

冷盛带了五六个家人,押着冷秋平‘慷慨赠予’的十石粮食,已于昨日沿水道往阳谷去了。冷秋平和杨凡一样,都是生怕对方反悔,万一杨凡夫妻不肯去阳谷了,他这位‘慈父’也不能硬赶着女儿女婿出门不是?因此冷盛的动作极快。

沿着泥泞不堪的官道走着,坐在车头的杨凡被甩了一头一脸的泥水,却仍是笑嘻嘻的十分开心。只要到了阳谷,从此就有了自己的田地和房子,这就算是成家立业了,莫说是他这个悲催的穿越者,换了任何一个人也得开心啊。

春儿也是开心,伴着水上传来的冰块交击之声,曼声唱着一歌谣。虽然比不得现代歌曲韵律多变,却胜在声音清柔纯美,歌词也是官人娘子甜甜蜜蜜,喜迎丰收这类的,听得杨凡连连叫好。

在春儿悠扬的歌声中,不觉便过了凤岭,再向北走十里左右,便到了当日的张家老店。

杨凡本想再见一见那个名叫张金莲的小娘子,却没想到这才不过一个月,张老汉和她便已不知去了何处,那面向官道的三间茅屋,也早已是蛛网密结,被大风掀了顶去。

不胜唏嘘之下,杨凡找了个附近的村人询问,才知道在二十多天前,张老汉患了急病辞世,张金莲为了安葬祖父,将自己卖给了北面竹口镇的一位潘姓员外。听到这个消息,杨凡只是摇头,当日那个为自己素手箪饭浆、软语解病愁的小姑娘,竟然遭遇如此之惨,只叹自己是泥菩萨过河,纵然想要帮她,也是有心无力。

“也不知道严正守说得是不是真的,如果读书人在这时代的地位真的如此之高,似乎愤图强考个功名也不错啊,至少不用像现在这样,想要帮人都是无力……”

回头看了看那绑在车尾的三箱书籍,杨凡心中忽然一动。他本来是个懈怠的性子,可是自从来到北宋后,先被冷秋平算计,再又见到张金莲的可怜遭遇,终于萌了求强上进之心……

为了怕两女辛苦,杨凡特别交代了车夫老刘走得慢些,如此行行停停,直到酉末戊初时分,才赶到距离范县七十多里的安定镇,寻了家脚店歇了。第二日过了子路埽,路面渐渐宽阔,才走得快了些,到太阳落山时分,已经过了竹口镇,只需行过了面前那个丘陵群,便是阳谷县界。

杨凡看看天色,皱眉对车夫刘大道:“眼看天色将黑,竟然找不到脚店,这可如何是好?”

眼前这片丘陵纵深只怕足有十几里,夜晚不但有狼,还可能有强人出没,无论如何是走不得了。杨凡此刻有些后悔,早知道这样,就该在竹口镇打尖,却不该听了刘大的话,一心赶路错过了宿头。这可不是在后世,既没有野兽,治安也好,随便扎个帐篷就能睡觉。

“呵呵,杨哥儿放心,绕过眼前这道山梁,便有个无名小店,不但可以住人,而且他店里的酒,在这半个京东西路都是一等一的呢。”

车夫刘大路上也没少跟杨凡喝酒,知道他酒量如海,便当他是个酒鬼,此刻见他有些着恼,便将好酒勾他。

杨凡心中一宽:“有住处便好,刘大哥,多加两鞭,我们去尝尝他家的酒。”

刘大喜滋滋地点头道:“好咧,总不让杨哥儿失望就是!”说完紧加两鞭,催马向那面山梁绕去……

注1:典使在唐末时称‘孔目官’是节度使体制下掌管军事、财赋等重要政务,执掌一切重要簿书文移的重要职位。宋初,随着藩镇统治体制的解体,藩镇旧吏权力丧失,孔目官成为州院、使院人吏之,政和时改称典史,属于胥吏编制,不是官。

注2:茂才:即秀才。宋是科举制度承上启下的年代,不比明代完善,所以在这个时候秀才是读书人的统称,并非像明代一样,秀才已经是功名了。

注3:虽然北宋时活字印刷已经明,但却需要工人是识文断字的‘读书人’,而在这个时代,几乎没有读书人会去操此贱业;相比较而言,雕版印刷不需要雕工认字,而且对于大量出版的书籍来说,反倒是雕版成本低一些。所以活字印刷真正投入大规模使用,反倒是在清代,特别说明此点,免得引不必要的批评和争论。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