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大顺第一谋士> 第425章 缓兵之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5章 缓兵之计(2 / 2)

“子玉,你方才对唐通们说的几句话很得体,既使他明白我们在降不降两个字上怀有苦衷,也告诉他们像这样大事,我必须同部下重要将领和文职幕僚商量,目前还未最后决断。给唐通们一点盼头,就可以留他们在此地住两三天。据今日所得沈阳探报,多尔衮将率领清兵南下,攻进长城,这一用兵方略是已经定了,大军启程的日子也很快了。我们务必想个主意,将他们留下两三天。只要他们不回到京师向范贼回禀我们不肯投降,范贼就不会前来。一旦清兵南下,这整个局势就变了。一边是清兵,一边是大顺兵,让他们在京师附近二虎相斗。我们是大明平西伯的关宁兵,以恢复大明江山为号召,正是大好机会。你的点子多,如何让唐、张二位在这里停留三天?”

杨坤略停片刻,含笑答道:“伯爷,据我们连得探报,多尔衮继承皇太极遗志,决意兴兵南下,必将与大顺兵在京师东边发生血战。俗话说,‘二虎相斗,必有一伤’。范贼从西安孤军远来,后援不继,在京师立脚未稳,又失民心,必非清兵对手。钧座所言极是;目前一定要想办法使唐张二位前来劝降的大顺钦差在此地停留三天。他们停留三天,返回京师路途上又得六七天,那时多尔衮率领的清兵大概就进入长城了。”

吴三桂问:“如何将他们两位留住?”

杨坤回答:“请钧座放心,我已经有主意了。”

“你有何主意?”

“从唐张二位大顺犒军和劝降钦差的谈话中,我已经明白,他们虽然投降了范青,却同范青并不一心。这一点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既然范青能够用他们前来劝降,钧座也可以用他们对范青施行缓兵之计。从现在起,请钧座不再说决不投降范王,只说这事十分重大,还得同麾下将领和幕僚认真商量,等到商量定局,大家都同意投降大顺,立刻就向范王拜表称臣,恭贺登极。拿这话留住两位钦差,估计不难。”

“这话,他们会相信么?”

“会相信。”

“何以知道?”

“钧座一直将步子走得很稳。第一,钧座始终没有为先皇帝发丧;第二,始终没宣誓出兵为先帝报仇,为大明讨伐逆贼。这两件事,为钧座留下了很大的回旋余地,可进可退,比较自由。眼下同他们言谈之间,伯爷不妨拉硬弓,表示世受国恩,父子两代都是明朝大将,自己又蒙先皇帝敕封伯爵。后来形势危急,先皇帝密诏勤王,星夜驰援京师,只因路途耽搁,致使京师失守,先帝身殉社稷,钧座深感悲痛,所以迟迟不肯向范王拜表称臣。今日蒙两位钦差大人,携带李丞相恳切书信,并携带重金,宣示范王德意,前来犒军劝降。已经有一部分关宁将领深受感动,开始回心转意。先皇帝已经在煤山自缢殉国,明朝已亡,只要大多数将领和重要幕僚愿意归顺大顺,钧座也将随大家心意行事。但这事不能仓促决定,总得同关宁的重要将领和重要幕僚再作商量,不可求之过急,引起部下不和,对事情反而不好。”

吴三桂笑着点点头,说道:“这话倒还婉转。你怎么说?”

“伯爷,我与你不同,容易说话。你是大明朝的平西伯,又是关宁大军的总镇,一言九鼎,每一个字都有分量。你说一句绝不投降,范青可能马上就率兵前来;你说愿意投降,一则不递去降表祝贺登极就不行,二则关宁将士马上斗志瓦解,本地士绅仍然不忘大明,也会马上将我们视为贼党。倘若如此,不仅对我军不利,对暂时分散寄居在附近州县的宁远乡亲更为不利。所以降或不降,钧座只可说出模棱两可的话,别的话由卑职随机应付。”

吴三桂一向将杨坤当做心腹,不仅因为他忠心耿耿,也因他做事颇有心计,眨眼就是见识。此刻听了杨坤的一席话,他频频点头,随后说道:

“子玉,你的意见很好。无论如何,要将他们挽留三天。往年,我们驻守宁远,京城去人,不管大官小官,都送点银子。对唐、张二位犒军钦差,似也不该例外。依你看,每人送他们多少?”

“据卑职看,每人送二十锭元宝,不能再少。”

“每人一千两?”

“每人一千两,今夜就送到酒席宴上。好在今晚的酒席没有外人,不会泄露消息。”

“为什么这么急?明日送他们不可以么?”

“他们收下银子,对他们就好说私话了。”

“他们肯收下么?”

“他们也会说推辞的话,可是心中高兴。俗话说‘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何况他们!”

“他们?”

“是的,他们更爱银子。”

“你怎么知道?”

“唐通在谈话中已经露出实情:跟着范青打天下的陕西将士,因为胜利,十分骄傲,把新降的将士不放在眼里,视如奴仆。据我们的细作禀报,破了京师以后,陕西将士驻扎在城外纪律败坏。唐通的兵只能驻在远郊和昌平一带。原来在明朝就欠饷,如今在范王治下,也未发饷。不要说他的将士很穷,他自己虽是定西伯兼总兵官,也是穷得梆梆响。”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