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宦海风流(起点)>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六十四章 越狱事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六十四章 越狱事件(2 / 2)

潘六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让喜姑娘死掉。

情况危急,虎头知道不能再等待下去,早已暗中串联了多名囚犯的虎头决定马上进行逃狱计划。

他的依助,自然不只是犯人们的配合和帮助。在袁公瑜随后的调查中,虎头的手段也大致清晰:在那份实在称不上严密的计划中,最为关键也是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点是虎头对狱卒的收买。

某些狱卒,为巨量金钱拉拢腐蚀,成为虎头等案犯逃狱的重要帮手。

贪赃舞弊、收钱买放,这是袁公瑜在此案中,继潘六后,查出的第二个枣阳狱的重大弊症。

再说虎头等犯得到狱卒的积极帮助后,原本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计划,进行得很顺利。而最让虎头兴奋的是,就在行动预定的那一天晚上,从来不值夜班的潘六竟然鬼使神差地来监狱巡查。

虎头看到了报仇的希望,而且希望近在眼前。可是,这和原定的计划有冲突,很可能还会影响计划的实施。但虎头顾不上考虑太多了,当潘六站在牢门外,得意洋洋地对自己显示威风时,怒火已经冲毁理智。

虎头大吼一声,推开早已被狱卒锯断的木栅栏,一把捏住潘六的脖子。

潘六错愕而震惊,急忙伸手抽向腰间的佩刀。虎头一拳打在他胸口,潘六张嘴结舌吐出一大口唾沫,虎头顺手抽出他的佩刀,自下而上,一刀从他的下面贯入,直插五脏六腑。

杀死潘六,虎头知道事已至此,如果不提前发动计划,恐怕一切都玩完了。于是,一边将同监所有牢门都砍断,放出囚犯;一边召集人手,让大家按先前的布置行事。

虎头的冲动,使得行动被迫提前,结果一部分买通的狱卒还没有上值,计划出现了变故。连接大门的三道关卡,第一道的守卫因为事起仓促,被他们很快冲破;第二道正好是相互勾结的狱卒当班,虎头等人不攻而破。

但在第三道,他们遇到了阻力。这一道关卡是监狱大门,是控制囚犯最后的屏障。守卫的兵卒们在这里不仅有坚固的闸门、箭楼,而且武器精良、训练有素,而暴动的囚犯们只能用血肉之躯硬拼。

不过,守卫也有弱点,就是人数太少。本来按照制度规定,这一道大门至少应该有三十名全副武装的兵卒防御,但是在这天晚上,当班的只有十四个人,不到正常规定的一半。

玩忽职守、防务懈怠,这是袁公瑜查出来的第三大弊症。

大门守卫的严重薄弱,致使一起可能被镇压的暴动最后竟然让囚犯脱逃得逞,袁公瑜不禁由此想到,即便是将枣阳狱制度上的各种缺陷完善,可如果管理人员自身松懈,那么,这样的事情,还是注定要发生。

暴动事件,导致枣阳监狱多达七十六名在押囚犯或逃逸或死亡,并且,死亡数据很快就被人为销毁,致使袁公瑜根本无法估计到底还有多少悍匪大盗,至今逍遥在外。

接着,这次事件的所有痕迹,都被一一抹除,似乎,枣阳县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一起恶劣而荒唐的事情一样。

但是,发生过的事情,终究是发生过,谁也不可能做到让它像完全没有发生一样。再多的人为掩饰,除了处处****自己的马脚外,并不能满足图谋者的心意。

在这些掩饰中,袁公瑜看到了刑君牙的影子。

事前包庇、事后隐瞒,这是袁公瑜在枣阳狱发现的第四个重大弊症。

当然,除了这些重大症结,其余问题更是多如牛毛,袁公瑜一方面收集整理这些问题,另一方面,也在苦思解决之道。

而随着袁公瑜调查的深入,他的意图也引起了刑君牙的怀疑。

刑君牙认为,袁公瑜的调查是对自己不利的,必须阻止他继续下去。

一日,袁公瑜正在寓所午睡,忽听得外面传来一声凄厉的叫声,侍从急忙出去查看,半响,手捧着一只鲜血淋漓的公鸡而回。

侍从脸色惶恐,对袁公瑜说道:小人出去后便见到这只公鸡被人斩掉脑袋,扔在大门口,地上的鲜血淌了一地,旁边还写着几个歪歪扭扭的字。。。

说到这里,侍从话语吞吐,想说而不敢说。

袁公瑜知道来者不善,大声道:写些字,你只管念给本官听。

侍从这才大着胆子接道:那几个字是。。。袁公头颅如鸡乎?

袁公瑜听了,哈哈大笑,朗声道:本官的脑袋,比鸡子要硬一些,就不知道他们的刀能不能砍动了。

这事过后,袁公瑜依然我行我素,毫无畏惧地继续调查枣阳狱的问题。

又过两日,袁公瑜在县衙办完公务,天黑回寓所。快要走到那条巷子的时候,几个头戴黑巾的蒙面人冲了出来,用木棍石头,将袁公瑜的脑袋砸破。

袁公瑜不顾头上血流如注,大声疾呼:抓奸盗。并和对方进行了激烈的撕斗。

几名黑衣人见状,极为恐慌,再顾不上袭击他,慌不择路地逃窜而去。

第二日,袁公瑜不顾头上伤势严重,依然早早前往办公。一名小吏偷偷对他说: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各地最有权势、最不可得罪之人;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豪强,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

袁公瑜怒极而笑,铮铮而言:本官不晓名单,只知天理、法令,要是谁敢触犯,管他何人,必严惩不贷。

刑君牙见威逼不行,只好亲自带着一马车的珠宝财物来利诱袁公瑜。并且,刑君牙还点出了自己的侄儿刑恕是长安官场上的大红人,希望袁公瑜给点面子,以后大家好相见。

袁公瑜冷笑道:听闻刑恕大人公正廉洁,最看不得横行霸道之徒,怎么可能有你这样的亲戚?莫不成是冒名顶替?

嘲讽完,袁公瑜让左右将刑君牙赶出大门,送来的礼物也都扔出门外。

刑君牙狼狈而去后,袁公瑜便没有将多余的心思放在这个小人身上,而是更加大了调查的力度和深度。

而此时,枣阳县令韩维也在丁晋给他的密信中,知道了事情的严重,因此,非常配合袁公瑜的调查及清理。很快,枣阳狱的问题便被一一梳理规整,袁公瑜并就如何长效治理,就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写了一封公函,呈报给刺史丁晋过目。

在这封公函中,袁公瑜提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无辜之民常常被捕入狱。这一方面是官吏们为了完成上级的命令而采取的过严策略;另一方面也是一些中低级官吏觉得有利可图,所以经常将一些根本没有罪行的人也借机抓捕起来,然后或敲诈,或逼迫,得到利益。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