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武侠修真>游剑蛮巫> 第一百一十八章 了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八章 了解(1 / 1)

隆北郡泰城北郊的一座山神庙,早已荒废多时、满布尘埃,在这个饱受饥荒之苦的年生,就是城里面大寺庙的僧侣也饿得面黄肌瘦,这种偏僻小庙如何留得住庙祝?易锋寒来到这里之后,也懒得打整,干脆就在山神庙的大院里靠着大树一躺,便算是住下了……,小。说。网

这已经是易锋寒深入东东儿的占领区一周以后的事情,自从武德归来访之后,易锋寒便对隆北、北宸二郡产生了深入了解的兴趣,甚至显得迫不及待。所以等到司空照率领大军归来之后,易锋寒便将天皇刀交与易尝,由他携宝进京汇报剿灭分明岛的事宜,并以自己决定亲身打探隆北起义军虚实为由解释自己不进京的原因,另外拨划专款给宇文华颜,让他随行进京替易尝出谋划策、顺带打点京城的各路关系;分明岛方面,仍由司空照率军严控,虽说如今虞国国势衰弱、偃旗息鼓多年,但是以其广袤的国土、庞大的人口,破船也有三斤钉,万一趁火打劫、大举来犯,一着不慎,分明岛就会失落在虞国手中,即便虞国限于现在的国力就此罢手,一个占据着分明岛的神州国家,对渭州日后的安全也是重大的隐患,绝对不容有失;另外,易锋寒毅然发布法令在易水郡范围内禁止民营外贸,同时提拔古心虹为易水财政司长,全权负责易水郡与神州的外贸活动,相比于唯利是图、左右摇摆的古灵崖,古心虹更像真正的古家人,值得易锋寒没有保留的信任,此举虽然犯了商山君的忌讳,但是想到即将接手的陇川郡,易锋寒再无其他选择,必须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才能安抚饥寒交迫的灾民,易水郡整体的经济实力有限,对外通商并非可以毫无限制的交易,后夷朝廷既然不能给予自己财政支持,自己也没有义务让利给商山君,形势已经严峻到了我荣你损、你荣我损的地步,易锋寒也只能先照顾自己的采邑再说。

易锋寒安排好一切之后,然后自己一人一刀,取道弘法、陇川、銮京,进入北宸,然后转入隆北,一路扮作一个流浪的刀客,脚步匆匆,尽可能多的出入村郭城镇,细细体察着后夷各地的民情。

易锋寒原本对于东东儿的态度,只是单纯作为替自己牵制后夷皇室的工具,根据形势稍稍动下手脚,让商山君灭不掉这祸患,却也不能让他继续坐大。至于与东东儿全面合作,易锋寒压根儿就从未考虑过,农民起义这种事情,古往今来不知凡几,但是成功的例子,几乎一个都没有,割据一时倒是常事,但是一旦面临天下一统的局面,收尾的不是在剿匪过程中壮大起来的军阀就是财雄势大的地方豪强。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要逐鹿天下,任何势力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可是人才不会凭空诞生,生而知之、不学而明的人也许有,但是绝对不会太多,农民这种社会底层群体不仅仅意味着没有钱,还意味着缺乏足够的教育,被统治者不仅仅意味着没有权,还意味着不用考虑掌权之后的责任,更不用考虑如何妥善的行使权力。

这与智力、道德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人类社会千万年来积累的管理经验不会莫名其妙的注入某个人的脑海里,即使是贴了黄纸、受过预言的真龙天子,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也没有任何必要考虑别人的死活、国家的存亡,但是这些关系到社稷安危的东西如果等到起义军的首领们掌握了政权再去学习和考虑,未免晚了一点。所以要问鼎天下,起因也许是旧有体制已经腐烂得无法自愈,但是建立新体制的过程却必须与旧有的体系融合和妥协,将旧有体制的相当一部分继承和沿用下来,其中包括的不仅仅是籍,还有人才。

所谓体制的**往往仅仅是多数掌权者的**,没有任何一个政权可以糜烂到一无是处,即使是昏君权臣的完美组合、小人当道的悲剧人间,也不可能抹杀掉国家培养人才的机制,这就是文明和教化的强大之处,就算政府被昏庸无能、贪婪短视的人所操纵,社会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仍然会教导正确的理念,无论世界如何黑暗,总有人会听,总有人会信,也许这些人将永远埋在淤泥中成为大众的笑柄、迂腐的证明,但是在适当的时候,他们终将破土而出,绽放出一池青莲,毫无理智、想当然尔的打倒、摧毁旧有体制无异于因噎废食,他们永远不明白,摧毁很容易,建设却很困难。数千年前神州乱世之时,曾经有个农民领袖割据一方、战无不胜,面对脚下数千里的沃土,意气风发的宣称搞经济没有打仗困难,结果乱整一通的结果是三年之内他的治下饿死了近百万老百姓,最终落得身死国灭。

但是农民起义的纠结在于,他们与原有的统治阶级,或者说掌握系统教育和执政经验的群体天然对立,别说贵族,即使是出身贫寒的士人也很少会接受身份低微的农民骑在自己脖子称大王,反过来,农民起义的一个重大起因就是官员的**无能、贵族地主无限制的盘剥,他们对于层阶级的概念还容易就简单划为当官的没有一个好东西、贵族和地主都是吸血鬼,再加他们本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资本,那么抢夺官僚地主的财产也就成为必然,甚至有不少的农民起义从一开始就对占领区的官僚、地主们进行抄家灭族,这也就造成了农民起义军与社会层份子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从旧有官僚和士人中筛选出来的人才也许会投奔军阀、也许会投奔豪强,但是极少投奔农民义军。

几个继承天命、星宿下凡的王侯将相不分背景、自然而然聚集在一起改天换日,那是评才有的桥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同路中人就走不到一块,即使勉强走到了一起也不会有幸福,没有博学广识、富有执政经验的人参与到自己的团体中来,完全隔断人类社会的执政经验、自行打造一块天堂乐土的想法的确很吸引人,可惜那也就是画了一张天大的饼,抵不得一碗干饭。

就是印刷籍,也是从手工雕刻、使用模具、活字印刷一步步发展来的,更何况是管理国家?没有任何人会指望有一个边远部落的酋长某一天突然发明活字印刷术,易锋寒自然也不会指望一群对治国一窍不通的土匪执掌政权。东东儿很好学,可惜他的学识来自于偷听与自学,也许少了固有思想的桎梏,但是也少了系统、经验和深度,一个人再聪明,也是比不万千人数百年的思考的;武德归机灵诡诈,往往想人所未想,但是治理国家也好、统领军队也好,奇始终只能作为正的补充,本末倒置是不行的;刘方、邓璞骁勇善战,在哪儿都算是难得的人才,但是刘方是个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将领,除了打仗什么都不会,邓璞倒是出身地方士族,因受到另一豪强迫害落草为寇,手底下有百十号昔日门客的班底,但是隆北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是后夷最为落后的地区,邓璞的门客放在渭州这个大舞台未免不得台面;隆北起义军其余的首领么,似乎就是一些打家劫舍、作奸犯科的主儿,杀人越货、强奸妇女直如家常便事,若非东东儿将他们收服之后加以约束,易锋寒遇到他们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为民除害。

不过随着易锋寒的本次游历,他对东东儿的好感直线升,先不说后夷掌控下的郡县赈灾不力、民不聊生,东东儿治下却能饥而不死、顽强发展,光以治国方略而论,东东儿似乎自身也觉察到了自己的不足,正在广招贤能,不问身份来历,文以良策进爵,武以战绩论功,一时之间,吸引了许多隆北、北宸甚至陇川等地的人才。须知后夷建国多年,朝廷下结党甚为严重,四大采邑的官员聘任固然是掌握在四大千户侯的手中,君主统管的四郡之中,八大百户拥有绝大势力,朝中重臣也在各地安插亲族嫡系,没有关系背景的人很难获得一官半职,渭州民间存在着大量不得志的士人、武士,如今东东儿不论亲疏、唯才是举,正是他们一展抱负的机会,虽然追随叛军、前途未卜,但是身处乱世,以生死一搏富贵的大有人在。

易锋寒靠着大树,目光悠悠的飘向远方的泰城,思量着是否要找个机会与东东儿一晤?又或是先折返易水郡,看看分明岛覆灭、天皇刀到手之后的商山君如何对待自己再作计较?

泰城位于隆北郡中部,是个不大不小的城市,由于隆北郡土地贫瘠、矿产不多,向来都不是渭州政权关注的重点,泰城也不例外,一直缺乏足够的发展,经济衰弊得很,不过如今的泰城却俨然一副繁荣的景象,由于隆北起义军的总部设置于斯,该城不断有流民涌入不说,数之不尽的浪荡武士、失意士人,也纷纷来到这里寻求出路,人口之多已经超过了隆北郡首府北安。

东东儿如今已经掌控了了隆北、北宸二郡,按理说应该以这两个郡的历史名城为都,因为能够成为历史名城的地方,要么是经济枢纽,这种地方交通便利、商贸鼎盛、人口众多、粮食充足,利于发展壮大、屯粮扩军,要么是军事重镇,这种地方城池坚固、厚垒深壑,面临战事只要指挥得当、储备充足,几乎可谓立于不败之地。与那些名城相比,泰城未免显得过于平庸,城不高、池不深、人口少、出产薄、道路窄、商贾稀,作为都城可谓一无是处,唯一的优点就是背倚钢岭,那是陇北起义军昔日盘踞的根据地,茂林千里、山谷幽幽、洞穴密布,加盛产凶禽猛兽,环境十分险恶,即便是当地土著也只是在山岭外围打猎烧炭过活,甚少深入山中,除了被逼无奈、悍不畏死的土匪,根本没有人熟悉钢岭的地理,这也是后夷屡屡围剿东东儿一党无功而返的最大原因。

在外人的眼里,东东儿以泰城为中心,就是为自己留后路,他在钢岭经营多年,狡兔三窟,分散储存了大量的粮食甲兵,万一兵败,只要往钢岭的深山里一躲,休养生息几年,又可以卷土重来。这种观点不仅仅是民间老百姓的看法,后夷朝廷也多此论,毫无疑问,这也让后夷君臣把东东儿的威胁轻看了许多。为了更好的保全自己性命,舍弃发展壮大的机会,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鼠目寸光的短见,现在后夷乱成一团,对于剿灭隆北起义军有心无力,但是后夷一方始终还是掌握着超过渭州三分之二的土地,而且是比较富饶的地区,从长远来看,以隆北、北宸二郡为基地的隆北起义军,在发展潜力和速度肯定是比不后夷朝廷的,东东儿要想夺取天下,唯一的机会就是乘着后夷缺粮少钱、兵力衰竭的机会,动员所有力量,进攻再进攻,占据更多更富饶的土地,改变人力和物力的资源对比。可是东东儿立足泰城,就失去了这一可能性,泰城既无法募集足够的兵员,又没有足够的粮草军械,偏狭的位置制造出招揽人才的屏障,糟糕的道路状况使得后勤补给也成为难题,从长远说,缺乏发展潜力,从眼前说,根本无力支撑隆北起义军远征作战,刘方、邓璞两部如今进退两难的窘况就是明证。

但是对于易锋寒而言,他对于这个观点已经嗤之以鼻,因为他在这里待了三天,对于泰城的情况有了全新的认识。

不能不说,东东儿在组织人员大搞基础建设方面是把好手,大批流民涌入泰城,固然带来了供给压力,但是也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力,为了取得微薄的定额粮食,这些流民被调动起来拓宽道路、建设城防、修建公有的各类超大型作坊,随后各种有技能傍身的工匠被安置在这些作坊之中,待遇稍高于普通劳力,产品则尽归起义军所有,然后根据居民的需要将民用物资下发下去,尤其是新来流民迫切需要的农具之类,另外,由于东东儿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农业的措施,比如开垦荒地的人不但可以拥有开垦出来的田产,相关配套的挖渠引水、提供农肥等工作由军队完成,原本贫苦无依的流民们不但有了活下来的机会,也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焕发出了极大的垦荒热情,很多人每天白天修路,晚带着老婆孩子烧林开田,加军队组织起来开垦军田,原本荒芜一片的泰城郊外现在麦浪如涛、桑麻丛生。

原来泰城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土地过于贫瘠,有了起义军供应的肥料,这种情况好转了很多,虽然谈不多么肥沃,在原有产量的基础翻两番却是轻而易举。易锋寒开始颇感惊讶,为什么东东儿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凭空造出肥料,查探之下,望着起义军严加封锁的所谓公墓,却只能悠悠一叹,这次席卷整个渭州的饥荒,亡者盈野,很多村子都死光死绝,如此众多而无人管的尸首由公家统一安葬无可厚非,统一处理也无可厚非,只不过从小接受入土为安教育的易锋寒心里面总有些不舒服。

就这样,经过东东儿的励精图治,无论交通、农业、工业还是人口,泰城在极短时间内已经拥有了超过北安的潜力,更重要的是,泰城本是一个极其穷困的地方,朝廷除了收税,八辈子也想不起这里,当地人也好,外来人也好,眼睁睁的看着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着,对于创造这一奇迹的东东儿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情绪。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