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唐枭> 第二卷 祖孙藩主 第65章 内外风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卷 祖孙藩主 第65章 内外风云(2 / 2)

杨复恭气恼的只能留在昭化坊官宅,似乎接受了皇帝的削夺兵权。

就在杨复恭被罢职之时,新任昭义军节度使徐彦若和监军韩规范(太监)抵达了晋州。

次日,率领一万朝廷军力去往潞州上任,途径刀黄岭一带,遭到了守候多日的李存孝骑兵伏击。

面对突袭的数不清河东骑兵,一万朝廷军力不战惊溃。

昭义军节度使徐彦若见势不好,脱了紫袍,只穿了细鳞甲,在近卫的保护下,夹杂在溃军中逃离,监军韩规范被俘。

徐彦若只带着数百将士逃回了晋州,上书朝廷请罪。

不久,被俘虏的监军韩规范被放回,带回了李克用的伸冤上书,自晋州返回长安。

昭宗接到李克用的伸冤上书之时,河东军主力在北方大败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折损一万多精锐,败阵逃回了幽州。

河东军主力回师南下之时,李存孝在覆灭一万昭义军之后,押解俘虏返回太原府,继而又出兵去战南线的宣武军,与大将康君立一起,大败宣武军,斩获宣武军万众,并且夺回了潞州。

八月九月,河东的战事风云变幻,急转直下,北线幽州军和南线宣武军相继战败之后,李克用的河东军主力也回师太原府,修整三日兵发石州。

在石州镇守的李磎获得斥候回报,惊惶失措的不知该如何抉择,参军事的意见是撤去河西。

李磎顾虑撤去河西,日后背负临阵脱逃的罪名,想要南下去往晋州。

儿子李贤坚决反对,举出徐彦若的例子警告父亲,南下途中必遭河东军骑兵袭击,不如撤去河西观望为妥,再说五千军去了晋州,对于朝廷军力的强弱影响很小。

李磎拗不过儿子,也是被徐彦若的遭遇所震慑,于是五千军力撤离去往河西。

李贤为杜绝发生乱军失控,建议父亲退离途中,再告诉将士们撤军,李磎采纳。

等到河东军先锋抵达离石县,五千朝廷军力已然渡过黄河,去了西岸绥州驻扎。

李克用得报,惊讶的询问五千军里有那些武官,他不信李磎懂得军事,结果没有找到值得怀疑的武官。

十月初,李克用挥军夺回了失去的东部三州,邢州,滋州和洺州,彻底战败了宣武军朱温的进犯,主力最后开赴汾州,开始针对驻扎在晋州的朝廷联军。

十一月,河东的天气寒冷,朝廷联军在军粮上获得了正常补给,但军心依旧低迷。

招讨使张浚在宣武军落败之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结果,进军的日子一再拖后。

终于,休整后的河东军开始动了,主动出汾州进袭晋州,张浚不得不出兵迎战,在阴地关两军展开了大战。

结果,近十万的朝廷联军,面对河东的大军冲锋,很快出现了惊惶溃乱。

等到两军接触交战之时,侧翼的五千凤翔节度使军突然溃退,接着韩建的华商节度使军和汾宁节度使军也溃退。

朝廷联军陷入了大溃败,招讨使张浚,面如死灰的盯着扑来的河东大军。

这种大溃军的后果,完全出乎了他的认知,身边的护卫忙架起了张浚逃跑。

一场进行了数月的河东讨伐,最后以朝廷惨败结束,张浚仅带着数百护军逃离了河东,而其它的节度使联军,损失很少的安渡黄河,回去了各自藩镇。

得到朝廷大军惨败的消息,李磎为之后怕,在河西率军启程返回了长安,途中上书请罪,自言不该畏惧于徐彦若的遭遇,应该南下与招讨使张浚会合。

......

大明宫,延英殿内,殿内虽然温暖,但气氛不亚于殿外的寒冷。

昭宗皇帝坐在宝座上,一张脸阴沉如冰,殿内排立着很多重臣,宰相杜让能居首,一个个面容凝重,思索着棘手的善后对策。

“讨逆河东败绩,众卿有何对策,言者无罪。”昭宗宽慰道,让朝臣们敢于说话,意思是我虽然心情不好,但不会迁怒你们。

宰相孔纬出列,恭敬道:“陛下,臣之前力主讨伐河东,请陛下治罪微臣,缓解河东之难。”

昭宗点头,道:“朕知卿家忠心为国,暂归家修养。”

“谢陛下隆恩。”孔纬弯腰深拜,转身向外走去。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