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带着星舰回民国> 第26章 变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章 变化(2 / 2)

人民在自动地念着张泷的好。念着义公党的好。

李史可现在是助理记者,接触了大量政府送来的数据,这些资料都是供他们写稿时用的。现在,光四川,就有义公党党员1,314,090人,民青团员500万以上。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以前的贫农和现在的工人。

相反,倒是国民党员,并没有任何发展,也没有发展出几个党员。此时力量与国民党更无法比的供产党,在川中的人数竟然是不足百人。整整一个四川,还不足百人,谈何影响?

李史可有时候也为供产主义而忧心,但既然自己决定冷眼旁观,看张泷露出真面目,或者自己被张泷所感动驯服,那就不能常参加党的活动了。

供产党员也可怜,现在但凡要求工人们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大罢工,工人们理都不理,谁有那个时间,为一个不认识的德国人发明俄国人推广的洋玩意儿去减产?每一个产品都是能换钱的,而且,每一个产品里面都含有自己的股份的分红。谁会不要分红去支持别人的停产?就算有这种傻瓜,也早就被赶出工人队伍了。罢工一次,扣一日工资,罢工第二次,工资下调一级,罢工第三次,别人还是仁至义尽,请义公党党员教育,罢工第四次,对不起,请你回家种田吧,反正你不上工。工厂里的机器耽搁不起。

唯一令李史可感到不满的是,政府不允许工会。就连南方国民政府,就连以前的孙大元帅都说要联俄,联工,扶助农工,这里居然不组织工会。只有劳动合同工资问题纠纷裁决局,简称劳资局来管理工人们的罢工请求。现在,那个部分已经闲得门前有麻雀窝了。

这天,李史可知道政府有大动作了,这第一个官方消息,就是:“西南政府通告全辖区,但凡西南政府所在,不允许有清乡团,但凡清乡团,务必于1927年2月23日前自动解散,政府发按军衔放30个月军饷的遣散费用,枪支交公,否则,当作土匪处理。”

李史可是协助采访的助理记者,他拿着纸币就去找那些才从乡下来的老表们,问他们对这一政策怎么看,支不支持?

第一个接受采访的是来自内江的老表,未接受过教育的农民王财。

王财说:“我们那儿的清乡团长叫李汉文。他可凶了。在县里所有的街道都设立关卡,你就是担担青菜去买,他都能收你五个铜元。二斤青菜才一个铜元,你想他收取了多少?反正,自从他当上清乡团长,咱们内江老百姓每年都过得很穷。什么都交税,自己打双草鞋要交捐。隔壁茂才他媳妇生小孩,吃了只老母鸡,结果交了2只老母鸡钱的税。你想咱老百姓连生小孩都不能吃母鸡了。吃不起啊。你问我对清乡团长的感觉?哦,我希望他们都蹲大牢。这帮龟儿子不该有其他结果。给他们发什么遣散费,直接把他们当土匪打才是真的。”

第二个接受采访的是来自屏山的私塾老师,现在成都十五中学的国文老师,方信。他说:“佛曰,不可说,但我们不得不说。在肖锡珍当县长,于声和当团练局长期间,他们相互勾结。强制农民种**。烟片,乃祸国祸民之毒物,可这两人,为一己私利,不惜毒害他人身体,实在可恶。他们搞‘青苗烟捐’,于声和派团丁下乡清点烟窝,以窝计税。原来一些农民种叶子土烟,他们下令铲除,强制种上**。贩卖到重庆。因为是本省产,比云烟便宜,销量十分好,祸害了不少重庆人。我看啊,不把他们枪毙了,对不起我们西南人民啊。”

………

当李史可第二天拿着满满一整版的关于团练的罪恶,成都百姓和重庆百姓,乃至所有听到了广播的百姓,纷纷走上街头,表示愤慨。成都的工人们没有游行,学生上课也没有游行,但家庭主妇们都走上了街头。

团练,几乎在一夜之后,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团练的团长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被审核,如果罪行小的,发放遣返费,罪行大的,当即公审被打到,田地被瓜分。

这在刘亦菲说来,就是发动群众,打击一小撮做恶份子,塑造一个朗朗乾坤。

虽然也有团练起来骚乱,可响应的人寥寥无几,毕竟人家不是傻瓜,西南政府军力如此之强,正规军加武警接近50万,正规军里的大炮都怕比敢起来作乱的团阀掌控的枪多,你又怎么可能推翻张泷?

推翻不了,就只能老实的求一个体面的下台,但有这种运气的人寥寥无几。在全川,全西南几百个县中间,必须才当上团阀还没有放开手脚剥削的人,才有这种机会。他们的遣散费用也不菲。这时候的中国人,还不像后世,一有钱就跑到国外去。现在不管发多少钱,都属于肉烂在自己锅里。一般来说,团阀属于团长级,也就是上校,一月薪水八百蜀洋,发30个月的,就是24000蜀洋,再从中取百分之二十的人所得税(一次性津贴不能算作军人的工资),发到团阀手里的就是19200蜀洋。

能享受这一待遇的,全川上百个县,里面才13个人。团长以下,什么副团长,这些,通通按人数换算他们的军衔,几万乡兵,总计发放的蜀洋超过了5000万!看到这一统计数据,西南政府中的记者都倒抽了一口冷气。西南政府真是太有钱了。

蜀洋比袁大头是2比2.25,也就是蜀洋含银更多,更值钱,5000万新蜀洋就等于5625万袁大头!

当然,有一点他们没有看到,这5000万蜀洋,是发放的工业品卷。所谓工业品卷,就是可以在国营的巴蜀工业公司里买到同卷值的工业产品。

当然,这不属于货币,不能拿来买房子,买粮食。

那些收到遣散费的,要么拿来买了几艘江船,要么买了几辆拖拉机,都用来生利钱。那些团丁,拿到的费用也有几百,可以选择的就多了去了。

永远打不烂的不锈钢碗,一蜀洋两个,买十几个放家里来客了招待,多洋盘!买辆自行车,将来把地里种的蔬菜或者拿到的牲畜运到城里去卖,补贴家用,多方便!给娃儿买一只钢笔,买一个铅笔盒,让人家多眼馋!

这些团丁,平时不属于旧川军,拿不到军饷,也得不到当地政府的补贴。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对老百姓的盘剥,现在回想,不少团丁都觉得脸红。可当时穷啊,不盘剥,自己家的娃儿吃什么?老婆穿什么?一个月累死累活才有二,三块大洋实诚发,不盘剥,连这都没有。

现在可好,按20蜀洋的收入,一次发30个月,这就是600蜀洋,拿一成交税,还剩540蜀洋,叫自己赚,恐怕一辈子也就只赚得到这么多了。可现在一下子发下来,不少人都怀疑是不是假的。可到了县城巴蜀工业公司的分店,拿工业品卷买到实在的东西,就抛开了。于是,团丁们再三考虑买什么好。

或者找几个人凑份子,开办一家小水电磨坊?这需要2到3个人的蜀洋,因为水电磨坊机主体是小发电机,磨坊便宜,小水电可值得了一千多蜀洋哩。

考虑得长远的,三三两两凑钱开水电磨坊。有知道这工业品卷就等于蜀洋的,则动了另外的念头,拿着这东西,找到农民们,说换土地。有想到城里去当工人的,还真把自己的土地卖给这些退役的团丁。价格从30元到70蜀洋,全看土地是否肥沃,附近水利是否便捷。换十几亩土地,当一个小地主,就是团丁们大部分人的打算。但可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现在免费发放土地,没几个舍得拿出来换钱。只有有亲戚在城里扎根下来,有房子可以借宿的农民,或许会卖掉土地去城里投奔亲戚,共同当工人。

张泷的政策,在短短一个月内带给农村的变化,超过了以前几十年的积累的变化。

明天凌晨,为了冲榜,将更新一章,川军滇军兄弟,雄起啊!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