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都市言情>狂生之天运大少> 第四十三章 鲁公真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三章 鲁公真迹(1 / 2)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唐颜真卿

高泽拿着手中的臂搁继续侃侃而谈,俨然就是一付小大人小教授的模样:“臂搁的材质很多,有竹子、黄杨木、紫檀、紫砂、红木、象牙等材料,其中以竹雕的最为常见。竹臂搁一般都是用一节竹子剖开制成,长度一般不会超过一、两尺,宽度大约为七八公分。”

“以瓷烧制的臂搁,出现于清康熙之后。象牙臂搁是到了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才开始流行起来,而且大多是皇宫御用品。”

“臂搁是书案上的重要饰物,富有书卷气。因是枕臂之用,宜浅刻平雕,以刻制书画为主。有镌座右铭以为警策,有刻所喜之诗画以作欣赏,有刊挚友亲人之赠言以为留念。还有一些秘记档册的作用,所以极受读书人的偏爱。”

“我手中的这个臂搁就是竹子所制雕而成。长大约有四十公分,宽六、七公分。臂搁竹材,原夹生石隙中,迫使拗卷,不中绳墨,实为废材。但老桐稍加刀凿,使之成器,刻铭于上:‘物以不器乃成材,不材之材君子哉!’”

这个臂搁林振青也把玩过好几天,也是爱不释手,无奈那是老友之物,现在竟然就要成为自己外孙的囊中之物吧,这个竹臂搁通体光滑莹澈,圆熟可爱,精雕细琢,别饶天然之趣。

臂搁是常置案头的玩物,日夕摩挲,愈摸愈润,久之似得人之灵气,更具神采;又因竹子性凉,古人即用“竹夫人”(唐时称竹夹膝,宋又称竹妃、竹姬、青奴等)祛暑,故每当心情烦躁,或精神倦怠之际,能独坐清斋,手抚臂搁,闭目养神,则可令人蠲(juan除去,免除)虑忘世,得一时之清静,盖手掌有劳宫穴,触竹有凉侵肺腑之感。

犹似佛门僧人坐禅以竹“性板”(又称禅板,形式似臂搁,但长达42厘米,由半爿筒竹制成,光素不刻文饰)置膝上抚手静心。这一妙用大概也是古人所谓的修心养性。

高泽对着臂搁上的铭文看了好一会,好像是在思考什么。果然,没一会儿,高泽又开口了:“这个臂搁应该是清代竹雕,其上所刻的铭文中的‘老桐’乃是乾隆时浙省人,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

“潘西凤侨寓扬*州,精刻竹,随意刮磨而得自然之趣,无出其右。郑板桥就曾推老桐为明清大雕刻家濮仲谦之后的第一人,此臂搁与濮仲谦之“略刮磨之即巧夺天工”,有相似之处。”

“老桐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宿学之士,板桥曾赠潘西凤绝句云:“年年为恨诗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试看潘郎精刻竹,胸无万卷待何如!”然其仕途困顿,以鬻艺为生。其用畸形卷竹所制臂搁,虫蚀斑痕,宛然在目,似未经人手,而别饶天然之趣。铭文款识,著字无多,隽永有味,可见老桐刻竹亦有“大璞不斫”的天工之妙。”

高泽一口气,说出了这个竹雕臂搁的来龙去脉,直把林振青惊的目瞪口呆,他原以为高泽能说出臂搁的历史来历就算是非常不错了,哪知道这小子简直学究天人,连这臂搁的历史、雕刻的人都是一清二楚,和老赵说的一模一样,林振青只有一个劲的点头的份了。

“外公,这个臂搁太贵重了,我不能要的,您还是还给赵大爷吧!”高泽知道了这个臂搁的出处之后,当然也就明白它的价值了,当即就让外公给赵大爷送回去。

林振青摆了摆手说:“先放这儿,你再说说这两样吧!”

高泽看了一眼那个笔洗,也没上手,就说道:“在古代,除了写字的毛笔之外,还有不少‘伺候’笔的用具,用来盛水洗笔的笔洗就是其中之一,笔洗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

“笔洗有很多种质地的,包括瓷、玉、玛瑙、珐琅、象牙和犀角等等,基本都属于名贵材质。各种笔洗中,最常见的是瓷笔洗。瓷笔洗传世量最多。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作品是宋代五大名窑(哥、官、汝、定、钧)的产品。”

高泽指了指桌上的笔洗说:“赵大爷的这件笔洗,个头比较大,但制作也是非常的漂亮精美,乃是用黄花梨所制,一物多用,确是收藏的精品。”

高泽的家里黄花梨的各式家具比比皆是,他当然一眼就看出了这个大笔洗的材质了,精选的黄花梨深色油梨老料,用料考究,应该是非常珍贵。

这个木制笔洗颜色暗红,纹路漂亮,色调沉稳,质地细腻油润。抛光精细,手感极佳,荧光感强,尺寸比较大。直径约十五、六公分,高度约三公分。底部有轻微修补,严丝合缝,无碍外观和使用。大人拿在手中大小适中,满手盈握,可玩可用,相当完美,欣赏把玩,绝对惬意。

黄花梨产自海南和南洋诸岛,木色橙黄,有的红紫,锯解时有香味,纹理清晰美观,不静不喧,质地坚硬,且木性稳定、不变形,分量比其它硬木轻。

黄花梨纹好似工笔画熟宣毫发必现,有的黑褐色直线非常明晰。黄花梨上常见木疖,好似狸斑美丽动人,俗称“鬼脸”。

明至清前期高级考究的家具大多是用黄花梨制作。由于黄花梨在明末清初被大量使用后,清中后期已极度紧缺,加之其生长缓慢,非数百年难以成材,因此,黄花梨显得极为珍贵。

像这件这么大的黄花梨笔洗其实也是实属难得,只是高泽见惯了黄花梨的东西,全没有珍贵稀少的概念,在他心里,还是觉得,瓷的笔洗才是最好的,所以他只是粗略的看了几眼而已。

不用林振青提醒,高泽又说起了书镇:“书镇又称镇纸、纸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故也称镇尺、压尺。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

“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顺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镇纸正式进入书房不晚于南北朝时,《南史·垣荣祖传》:‘帝(齐高帝肖道成)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杖’。由此可见,镇纸至今已逾1500多年。宋元及以前的镇纸甚少有传世品,幸好书籍文献中多有论及。”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