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都市言情>狂生之天运大少> 第四十五章 扒烧猪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五章 扒烧猪头(2 / 2)

厨师学会此法,在外面开了饭馆,专门烹制扒烧整猪头。制成后先把头肉和舌头放入盘中,再将腮肉、猪耳、眼睛按原位装上,成一整猪头形,然后浇上原汤汁,保持了法海寺莲法师的手法和风味流传下来。

关于这一传说,虽无明文记载,但却可以在古籍中找到旁证。清代的《扬*州风土词萃》中收有白沙惺庵居士黄鼎铭的《望江南百调》词。

其中有一首写道:“扬*州好,法海寺闲游。湖上虚堂开对岸,水边团塔映中流,留客烂猪头。”烧猪头是清代扬*州名菜,法海寺的烧猪头尤其有名,这首诗写的就是当时人们去法海寺吃猪头的事。

清代的扬州,市井生活的繁华与佛教教义的世俗化,使得佛门子弟在诵经礼佛之余也会忍不住偷窥一下红尘,有些清规戒律便也守得不那么紧了,法海寺的烧猪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杰作。

这本《扬*州风土词萃》高泽前几天才刚刚看过,自然是印象深刻,当时读到这首《望江南百调》时,口水可没少在嘴里打转。今天还真是运气不错呀!

在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平时不能随便吃。只有“二月二”可以例外。这一天是春节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叫“龙抬头”,是大地万物都开始复苏的标志。北方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二月二”吃猪头肉也就成了吉祥的象征。

淮扬菜的扒烧整猪头源于北方农家的做法。这端上桌的猪头实际上叫猪脸更合适些,毕竟所有的骨头都已在烹调过程中剥离了。这道菜做起来特别复杂,没有半天功夫根本无法上桌。

看来高泽今天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有口福了!

看到筷子已经摆上了桌,再看那猪头红亮的色泽,浓郁的香气,先,先,先不管了,我先来一块,再不吃的话,这口水就咽不下去了,这滴滴答答的也不好看不是?

胖胖的油亮酱红的猪脸就被高泽给破坏了,哇,的确是称得上肥嫩香甜,软糯醇口,油而不腻,甜中带咸,真正的风味不凡啊!

肥肉比较坚实,皮厚且多,含有大量的胶质,虽然有甘腴肥美的脂肪,但火工透彻,烧得入味之后,的确符合"肥而不腻"的评价。

烂烂的,肉吃进嘴里都不需要反复咀嚼,咸甜入味,油腻之意自然就被掩盖过去,趁热一吃这咸甜香浓的厚味,真的是豪气顿生,淋漓酣畅。

林振青和华素英看高泽偷偷的先尝了一块猪头肉,又看他眯着眼睛细细品尝,一付放肆享受的模样,都不由得哈哈笑了起来。

华素英最享受的也是这个时候,每次高泽一来,她的手艺就有了用武之地,倒是自己家里那几个小崽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对自己的美食手艺从没有什么表示,感觉平常得很。

幸好这时吃饭的主力部队都来了,大舅林佩学领着一帮孩子坐下了,高泽连忙收起自己的那付馋样,跟大家打招呼,又毕恭毕敬的喊了声:“大舅!”还顺手把林佩学面前的筷子给摆好了,算是小小的讨好一下吧!

对面刚坐下的林飞见高泽这付模样,轻蔑的“哧”了一声,还小声的嘀咕了一句“马屁精”。高泽才不会理他呢,当他是空气好了。

菜都上齐了,大家都上了桌,可能在座的也没几个人吃过这扒烧整猪头,特别是几个小孩子更是被眼前的“二师兄”给震住了,二尺的细瓷大盘中,去掉了猪眼睛之类可能引人不快的小件,剔除掉骨头保持外形不散的“八戒”,看得大家目瞪口呆。

只是明显的猪脸上少了一块,几个孩子把目光都投向了还在咂吧嘴的高泽,好像都在怪这馋嘴的小子,破坏了憨态可爱的“二师兄”的美好形象。

高泽才没那闲情逸致呢,美食在前,不吃,对得起谁啊?他嘿嘿一笑,往凳子上一站,拿起筷子,先夹了一块放在了外婆华素英面前的小碗里,还说了句:“外婆最辛苦了,做了一桌子的菜给我们吃,我们应该先让外婆吃!”

接着也没看外婆和众人的反应,又夹了一块放在了林振青的碗里,说:“外公也是劳苦功高,第二个吃,外公,吃啊!”第三块自然是夹给了林佩学,然后又顺手给林佩云夹了一块,随后又笑嘻嘻的对着其他人说:“大人都吃了,下面就轮到我们小孩了,吃吧,这可是美食啊,扒烧整猪头,吃完了,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听!”

“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乃是这个菜的特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要烧的好,全在一个细字。

做的时候是把整个猪头去骨,放在滚水里烫,捞出来放在冷水里泡,刮掉猪皮上的碎毛屑及污垢。如此这般,一共要重复4、5次,彻底去掉猪头的腥臊味,而后才可以正式烹饪。

锅中置一块蒲垫,把猪头皮肉加绍兴酒、酱油、冰糖,不加一滴水,放在蒲垫上小火炖6小时,至酥烂,连蒲垫一起铲起,倒扣盘中,仍是一个完整的猪头形状,用青菜及小馒头围边。

一边吃,华素英还给大家讲了这个猪头的做法,高泽心想,原来要这么麻烦啊,光这猪头4、5道的处理就够复杂的,还要炖上6个小时,看来外婆做这道菜,可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啊!

猪头酥烂脱骨,浓香醇厚,因为有一大桌子的人,这肉又肥而不腻,大家就尽兴发散了一回豪爽之气,大快朵颐起来,很快,就剩下一只猪鼻子也进了林振青的碗里,真的不愧有“食之越年,尚齿颊留香”之美誉。

高泽抹了抹嘴边的油腻,兑现了刚才的承诺,给大家讲了一个“整猪头”这道菜来历的故事,说起来还要追溯到宋代苏轼《仇池笔记》中的记载。

当年王中令平定巴蜀后,感到非常饿,就来到一个乡村小庙,想弄点吃的。可让他生气的是,竟碰到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庙主,半天也没有把吃的给弄出来。王中令饥饿难耐,加之刚刚打完仗,火气正盛,不由勃然大怒,说如果再不把吃的给弄出来,就要把庙主给杀了。可那庙主面无惧色,又过了一会儿,才从厨房里端出一盘冒着热气的蒸猪头,还为此赋了一首诗: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那王中令吃着香喷喷的猪头,听着风趣的“猪头诗”,自然怒气全消。后来,又传说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也偏爱上扬*州厨师烹制的扒烧整猪头,因此江淮地区又有了关于它的另一个传奇故事,那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讲的法海寺莲法师的故事。

林振青和林佩学见高泽吃个猪头竟然也能说出不少典故来,自然是欣慰的连连点头,欣喜之余也对高泽更加的刮目相看了。

而那帮小孩子,都是只知道好吃馋嘴的的家伙,对什么诗词典故知之甚少,只当是故事来听,要他们说个子丑寅卯来,那也是难如登天了。

林飞原本在他们当中,也算是个头的,可现在高泽一来,就抢了他的风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不说别的,就冲他动不动就能给大家讲个故事的本事,又有谁能抵挡得了呢?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