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之名起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刊刻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是政府的秘书机关。北宋有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原址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为唐李渤读书隐居之地,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于其地建台榭,名为白鹿洞。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称庐山国学。宋初改名白鹿洞书院。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诏赐国子监刊“九经”。南宋朱熹为南康军守,手订学规,讲学其中。明清仍为书院。石鼓书院:原址湖南衡阳石鼓山。唐元和间李宽建屋山颠,读书其中。宋至道间李士真就遗址重建。景佑间仁宗赐名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原址湖南长沙岳麓山,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创建,有讲堂、斋舍及藏书楼。南宋张拭、朱熹曾讲学其中。嵩阳书院:址河南登封太空山。原名嵩阳寺,建于北魏,五代后周改为太乙书院。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更名为嵩阳书院。清康熙时曾重建。应天府书院:址河南商丘。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曹诚就其地筑学舍百五十间,聚书一千五百余卷,广招生徒。范仲淹曾应晏殊之聘于此执教。院址属应天府治,因为名。又商丘旧名睢阳,故亦名睢阳书院。茅山书院:处土候遗所建,在江苏江宁,教授生徒兼饮食之。南宋书院极盛,主要有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为北宋原有,经朱熹、张拭等振兴。丽泽书院是吕伯恭讲学之地,象山书院为陆九渊讲学之地。元代书院多由官办,近于地方学校。
书院在唐朝产生之初,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里。例如年代最为久远的光石山书院,就建在條县(今属湖南)麒麟山中,附近有朱阳观与惠光寺。当时的潭州刺史苏师道,在他的《司空山记》一文中,详细描述了书院附近的地理环境:
“东南隅有秀峰十二耸翠卓立,其峰有画瓶、青牛、大莲花、小莲花、紫盖、瑞云、洞门、紫麟、远吟、隐真、回龙、白鹤,名称不一……北一里有惠光寺,前有洗药池,方广二十丈。其水亦入药池,岁旱不涸……”
比光石山书院稍晚的李宽中书院,则直接建在石鼓山的寻真观里。这里风景优美,如诗如画。读书人和道观中的道人,坐以论道,互相熏陶。
不光书院选址很讲究,创建人对书院内的小环境也很在意,常常栽花种树,移竹运石,打扮书院。例如,唐朝著名的诗人贾岛,在《田将军书院》一诗中,这样描写田将军书院内的美景:“满庭花木半新载,石自平湖远岸来。笋迸邻家还长竹,地经山雨几层苔。”
唐人为书院选址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宋代一些著名的书院,也都坐落山间。例如,岳麓书院建在岳麓山下,白鹿洞书院建在庐山五老峰下,嵩阳书院建在嵩山的太室山脚,石鼓书院建在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其他如象山书院、武夷精舍、南岳书院,包括江宁的茅山书院,都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区。
中国四大书院、六大书院、八大书院说
1、宋末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学校考》宋初四大书院说:
石鼓书院,金山书院,岳麓书院,徂徕书院。
中国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的说法,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第一个提出“四大书院”,他把山东徂徕书院、江苏金山书院、湖南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并称为天下四书院。
不久后,理学家吕祖谦也提出了“四书院”的称呼,但是跟范成大不同的是,他眼中的“四大”是指河南嵩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和江西白鹿洞书院。两个人的意见相差如此之大,只有岳麓书院是他们的共识,所以后人把岳麓书院称作“四大书院之首”,甚至“天下书院之首”。
2、北宋六大书院说:
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3、北宋八大书院说:
石鼓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龙门书院,徂徕书院
衡阳石鼓书院:
衡阳石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
“石鼓名山始自唐,天开此处读书堂。”石鼓书院历唐、宋、元、明、清各代,至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改设石鼓高等学堂为止,延续了一千余年。期间,它始终以藏书之丰、学风之盛、设备之全、经费之足、管理之严、成就之大,在中国教育史和书院发展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的美誉,是中国四大书院创建最早,并具有确切史志记载的书院。
石鼓书院素称人才荟萃之地,讲学风气甚浓。历代名师大儒,如宋代的朱熹、张栻、郑向、黄干,元代的偰玉立、奚汉伯颜、李处巽、陈淞年,明代的湛若水、蒋信、罗洪先、赵贞吉、茅坤、李渭、罗近溪、甘公亮、蔡汝楠、刘尧诲、王万善,清代的王敔、潘宗洛、吴时来、余廷灿、刘良弼、江恂等,都相继来这里登台传道,使石鼓成为远至京师近至衡永郴桂士子们向往和云集的学府。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星子县白鹿镇境内),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院内最引人入胜的是“慎思园”两侧的碑廊,明清两代的石刻甚多,现仍存一百余块。有朱熹所书“白鹿洞学规”及历次修建铭记,有许多赞誉书院和赞美风光的诗文题词,内容颇为丰富。其中令人赞叹不绝的是紫霞真人用蒲草书写的《游白鹿洞歌》,临壁而书《游白鹿洞歌》曰:“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视人世烟云重。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
白鹿洞书院群山环抱,北靠后屏山,西依左翼山,南迎卑尔山。一溪蜿流门前而过,泉清石秀,古树参天,茂林修竹,环境十分优美。书院外有华盖松、回流山、独对亭、枕流桥、蹲鹿坡等八大景观。溪涧怪石嶙峋,附近镌有诗词若干,其中有朱熹书刻的“白鹿洞”、“枕流”、“自洁”等字。这些佳景妙处,亦是美不胜收。
白鹿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宋初扩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后周名太乙书院。宋代赐名太室书院,宋太宗赐书院匾额和九经印书。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改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
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
嵩阳书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我国古代的高等学府。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登封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对学生一团和气,平易近人,讲学鲜感,通俗易懂,宣道劝仪,循循善诱。学生虚来实归,皆都获益,有“如沐春风”之感。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
公元l009年,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公元1006年改为应天府,公元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公元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公元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后人还立有《范文正公讲院碑记》以兹纪念
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位于商丘县城南。因为商丘在唐供称为睢阳,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又升格为南京,为当时四京之一。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公元1006年改为应天府,公元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聘请著名学者王洙为书院“说书”,王洙博学多才,应天府书院在他主持下“其名声著天下”。
书院的组织结构。
书院的职事和组织系统由山长(或称院长、洞主、教授,是书院教学管理的主持人)、堂长(或书院主持人山长的别称,或在山长下协助山长管理和教学工作,或从生徒中选任责督课堂记录搜集诸生疑难问题)、学长(或相当于某门学科的教职,或主管书院教务行政的负责人,或书院主要管理学生学业和行止等的生徒首领)、会长(从诸生中选出学行老成成绩优异者充任,负责协助山长评阅考课试卷)、斋长(由山长在诸生优异者中选出,协助山长从事教学、行政、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讲书(主要负责书院经书讲解)、经长(由山长从生徒中精选取熟悉经籍者担任,负责为生徒解析疑文)、监院(一种地位次于山长的书院职事,主要职责是负责书院的行政、财务,以及稽察学生品行等工作)、首先(一种管理书院的职事)掌祠(书院内掌祭祀活动的职事)、掌书(书院内管理图书的职事,负责图书的保管和借阅)以及书办(掌管书院各种卷宗、档案的职事)等组成。
注:本文中的书院名词定义,引自互联网文。
<ahref=:www.>起点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