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回古记> 二 华夏人的家与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 华夏人的家与国(1 / 2)

呵呵,大家好哈,咱最近又有空闲了,心血来潮之下,不禁有些手痒了,咱凑凑字试试笔。不过,事先申明一下,咱二道沟村小毕业,没啥文化哈,只是一个粗人,咱不太会说话,只好用铅笔写上几个斗字哈,也顾不上在大家面前贻笑大方哈,咱纯粹是练练笔哈。

嘻哈、寒暄了一番,言归正传。

话说咱们泱泱华夏,那是有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咧,算得上是人类种族中的老古董,而历经漫长岁月的华夏人,在所谓的“国粹”耳濡目染之下,世故、中庸已成了华夏人的代名词!

《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古文貌似有点长,咱简略一下,就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呵呵,咱们华夏人性子内敛,常把最喜欢的放在文头、话前,经常假装不在意文头、话前,刻意地不强调前者,往往却是心里最为在乎的!

要说性子内敛是华夏人的通病,咱也不例外,自个儿汗一下。

话说回来,这说话言不由衷确实是忒假,但大家伙都两面人生呀?那啥什么世道,你懂的,你我有什么法子?凑合着过呗!

既然说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得谈谈咱们的文化传统了,古代华夏人的脑子里历来只有家国的概念,在咱们以往的字典里,是没有“社会”二字的。这两个字是在近代才出现的,而且还是日本人发明的。

古代华夏人的大多数是没有社会观念的,从小受到的道德教育是要对家庭和家族负责,一般人都会把家庭放在首位,他们会说:“我为国家,谁为我呀?”

古代华夏人没有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文化传统,皆秉承着非亲非故爱莫能助,各人自扫门前雪,均认为凭什么我要对他人负责?凭什么你要我对你负责?

故此,古往今来的华夏人,脑子里历来只有家!

华夏人将自个儿的家,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华夏人是只有家而没有国的!

……

要说将家列在国前的,在古代有个“榜样模范”,这人就是春秋末期的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员,字子胥,楚国人氏。

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太子少傅费无忌趁机谗言伍子胥的父、兄,楚平王于是迁怒与太子太傅伍奢,遂将伍奢、伍尚骗到郢都杀害。而伍子胥闻讯之后,则被迫出逃吴国,在昭关一夜白头,并立下血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后不惜搬兵入郢,终掘了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复仇出气。

呵呵,话说这伍员可真有血性,是个好男儿!

这也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林先生说:秦汉以前,国人血性凛然,大义浩然,多慷概悲歌之士;隋唐时代,气度恢宏,正气泱然,蝇营苟且之辈非时矣;然五代以降,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性,酱缸社会及人性,伪善是为世风矣;更有甚者:元清异族,专制统治,酷烈异常!使得华夏再无一丝血性!!!只有卑躬屈膝的奴性!!!

哎呀,写得有些跑题了,收住、收住,拉回、拉回,咱没文化啊,就是不会写文啊,咱鄙视下下自个儿,那接前文哈。

且说隋开创科举,唐继往开来,此后千年科考不断,士子文人趋之若鹜。

至于古代寒窗辛苦十载的读书人,在残酷无比的科举考场上艰难中第之后,金殿之上口口声声称肝脑涂地效忠君王,可是远赴千里异乡为官的进士们,人人心里却是想着光耀自个儿门楣,再顺带捎上光宗耀祖,亦令子孙后代脸上有光,如此而已!

估摸着有人会发问了,这可不对呀?你纯粹是在胡说八道呀?应该是赤胆忠心、马革裹尸、碧血丹心才对呀?

呵呵,兄台稍安勿躁,且听咱细细道来:

《孟子·离娄下》有云:“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而孔子也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那朱熹又说:“两尽其道”,君以君道,臣以臣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尽其道。

君礼臣忠的关系,如果说孔子谈得还比较抽象的话,那么孟子则谈得十分形象而又具体,先从正面讲,君王待臣如手如足,那么臣属待君王则如五腑如心脏,内外相依,上下相随,联系紧密,浑然一体。接下来从反面讲,君王待臣如犬如马,那么臣属视君则如同路人,陌路相逢,冷眼相对,对面相逢不相识,君臣分离,背道而行。更有甚者,君王视臣如泥土如草芥,任意践踏,随意抛弃,那么臣属视君则如强盗如仇敌,拔刀相向,怒目相对!

以上所说句句出自“圣贤”之口,非咱随口杜撰,这也便是古代士大夫、读书人对于国与君的认识。加上华夏古代科举盛行座师、同年之谊,中榜之后的进士们遂攀附、纠结在一起,彼此结党营私、守望相助,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官场潜规则!

这些冠盖相望的“父母官”均认为寒窗十载乃是自身之功,得遇座师提携此恩天高地厚,那里还会把国与君放在眼里,自个儿的乌纱帽才是第一要紧的!

……

至于乡野民间黎民百姓对国与君的认识则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一句石破天惊的豪言壮语!!!

还有楚项羽、汉刘邦,双雄之间不约而同的凌云壮志!!!

话说秦始皇有一次南巡会稽,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途经南江时,大路两旁跪着无数迎架的人群。尚是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少年项羽看到如此壮观,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这“彼”,即“他”,言词直指秦始皇的统治、权势和地位,“可以夺取过来,并且代替他!”

而刘邦亦曾目睹过秦始皇的车马仪仗,事后也说了一句话:“大丈夫当如此也!”

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斗战胜佛孙悟空则更进一步了,大闹天廷时曾经放声狂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呵呵,这孙猴子说话真给力,纯粹大白话、大实话,赞一个!

……

在华夏古代,国就是君,君就是国,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古代华夏人视周边为夷狄,视远边为鬼邦,单从心理上讲,倒也情有可原,问题是它最大的后果是:华夏人没有国家观念!

封建君主专制简单的说就是“以天下奉一人”!

封建君主制的具体内涵用华夏国古代的例子来说: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由皇帝一人独大,一切为其一人所有,并通过对自己的无限神话来统治国家!

用法国波旁王朝的君主路易十四说法来诠释,就是“朕即天下”、“朕即国家”,并且用“君权神授”来为王权至上制造理论依据。

“朕即国家”的含义有两个:一是皇帝是国家范围内一切财产的最终拥有者,尽管臣民的财产可以买卖,但臣民的财产处分权仅来自皇权的默认和授予,皇帝只要愿意可以任何方式剥夺臣民这一权利。二是皇帝是国家一切政治权力的拥有者。掌握全部国家主权,宰相及官僚系统的权力都来自于皇权的授予。

按照路易十四之后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权在民”思想,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所以不是“朕即国家”,而应该是法国人民说的“我们才是国家”。当然,这种思想观念是路易十四的时代之后才形成的。在路易十四的时代,世界上其实还没有多少人能够区分君主、政府、国家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有集权,就没有公民!

卢梭在其《社会契约论》里说:公民关注个人自由,臣民关注整体的和谐!

那华夏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法国的“朕即国家”是不是一回事呢?咱个人认为,不是一回事的。

前者强调的是“王”对于国家的合法占有!而后者说“朕”和国家是一回事,“朕即国家”强调的是“朕”和国家的高度融合,“朕”对于国家的极端重要性以及“朕”对于国家负有的重大“义务”。

封建制度的具体内涵按华夏国的历史来看,就是一人独大,并始终贯彻愚民政策!!!

华夏国贯彻的是皇帝即正统,是“真龙天子”,这就是所谓的愚民政策,在思想上对人进行控制,并依靠国家暴力机关就行镇压,从而掌握国家的控制权,这时候还会提倡一些学说进行精神控制!如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总之封建制度的内涵就是以愚民为基础辅以暴力控制的。

在华夏国,虽然先秦的孟子已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但实际上秦汉以来的二千余年中,爱国即是忠君,忠君亦即爱国,君主与国家在观念上还是混淆不清的。直到西方思想传入之后,华夏国人对国家、政府(朝廷)、君主的概念才逐渐形成清晰的现代认识,这其中第一人当推梁启超,他是在经历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海外的痛苦之后,才获得这种认识的。

梁启超指出,华夏国之所以积弱,根源之一就在于国人不能正确区分国家与朝廷的概念,以致爱国心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国家是什么?朝廷又是什么?“今夫国家者,全国人之公产也。朝廷者,一姓之私业也。国家之运祚甚长,而一姓之兴替甚短。国家之面积甚大,而一姓之位置甚微。”华夏国有悠久的历史,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此皆朝名也,而非国名也”。从殷族的商、姬族的周,到嬴氏的秦、刘氏的汉、李氏的唐、赵氏的宋、朱氏的明,还有蒙古人的元、满人的清,它们都是一族一姓的朝廷,而不是国家,都是一族一姓的私业,而非全体华夏人的公产。然而,华夏人常常将国家与朝廷混为一谈,梁启超认为,这是华夏人的大患。

梁启超所说的国家不是朝廷或(政府),无论是朝廷还是(政府)都是可换的,而国家是永存的,人们应该爱的是国家而不是朝廷。

梁启超说:“试观二十四史所载,名臣名将,功业懿铄、声名彪炳者,舍翊助朝廷一姓之外,有所事事乎?其为我国民增一分之利益、完一分之义务乎?而全国人民顾啧啧焉称之曰:此我国之英雄也。夫以一姓之家奴走狗,而冒一国英雄之名,国家之辱,莫此甚也!乃至舍家奴走狗之外,而数千年几无可称道之人,国民之耻,更何如也!而我国四万万同胞,顾未尝以为辱焉,以为耻焉,则以误认朝廷为国家之理想,深入膏肓而不自知也。”那二十四史中的那些将相们,他们为一姓之功业杀人,以“万骨枯”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本来与爱国无关,但却被各王朝树立为爱国的模范,而国人因不能正确区分爱国家与爱朝廷的差别,而跟着礼敬之颂扬之,实在是可悲、可悯!!!

比梁启超晚一些时候的陈独秀,曾写过一篇题为《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的文章,文中说:“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原来国家不过是人民集合对外抵抗别人压迫的组织,对内调和人民纷争的机关。善人利用他可以抵抗异族压迫,调和国内纷争;恶人利用他可以外而压迫异族,内而压迫人民。”所以,“若有人问: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我们便大声答道:……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陈独秀在1904年的一篇文章中说:十年前,我...那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到了甲午年,才听见有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华夏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又有什么...八国联军,把华夏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我生长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

陈独秀认为:华夏国人自古只有天下观念,没有国家观念。

张岂之认为:华夏国人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

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是不一样的: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戝,与有责焉而矣!

总之,华夏国的百姓们是没有国家观念,那么他们也就相应的没有了爱国情感,至于朝廷天下,那是肉食者们考虑的;而肉食者们也相应的认为,天下就是他的家,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只是他家的奴才,他的家,他的天下,那是宁赠友邦,也不能给家奴的!!!

国家和朝廷不分的不良后果,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爱国变成爱朝廷,甚至变成爱领袖——君主。

国家的功能,如陈独秀所说,一是抵抗异族压迫,一是调和国内纷争,前者对外,后者对内。调和国内纷争是就消极方面来说的,积极方面国家还需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责,如救灾、赈济等等。

而国家的武装力量的最根本任务是:保护本国的妇女不被异族人士圈圈叉叉!!!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