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回古记> 二 华夏人的家与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 华夏人的家与国(2 / 2)

国家功能的实现,须通过政府去完成。如果政府能完成国家功能,国家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如果政府不能完成国家功能,国家则有可能成为“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人类历史实践中的普遍情况是,政府常常不能完成国家功能,或者完成得很差,这样就有可能出现有政府等于无政府,甚至有政府还不如无政府的状况!

国的起源来自于人们对家的保护需要,国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能够保护千千万万个家免遭侵害。家是房,国是墙,政府是护墙的人。

华夏儿女为了护家,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就知道组建国了,距今已超过4000年历史。华夏国古人对国家概论是: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也就是有人身安全的国家才可去保护,家国同构,先有人有家才有国。

华夏不管姓什么、是谁家的天下,一脉相承的华夏人,其原始功能和组建国的追求从未改变过,那就是要使民及其家过得不恐惧、过得不受迫、过得不受穷、过得有公平、过得有尊严!!!

如果这堵墙不是用来保护家的,而是令家窒息、抢家财产、逼家荡产、迫家毁灭!!!

还会花钱雇政府去看护这堵墙吗?

那家中的民还会爱这堵墙吗?

还会要这堵墙吗?

要国何用?

而华夏的历代统治者,均秉承管仲“利出一孔”之思想,《商君书·弱民》曰:“利出一孔,则国多物。”,管仲在《管子·国蓄》一书中说:“利出于一孔,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养,隘其利途;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这段话阐述的核心就是“利出一孔”。

福禄赏赐、物质条件等谓之利;孔,源于铜钱的小孔,后喻为途径。其表达的思想是国家采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垄断全国所有资源,并控制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集所有“利”于一身,国民要生存和发展,就得仰仗于国家的施予。这是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有效手段,并能随心所欲地支配治下的民众。由这思想衍生出两种统治措施,即政治上的人身控制(比如对民众权利的严厉控制)和经济上的贫民术(比如重税制度)。

故此,华夏的历代统治者,决不让老百姓吃饱过好,以免生事。而历代的贪官们前赴后继;酷政暴虐之下,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奸商风起云涌;惟利是图、见利忘义小人俯仰皆是!

以至于百姓恨官不恨贼,关键时候甚至助贼杀官。这种扭曲民也祸国殃民的执政变态思维,在华夏的历朝历代周而复始地轮回着!!!

……

地理环境决定了华夏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有一项统计说,华夏国在民国前的2270年中,见于官方报告的旱灾有1392次,水灾有1621次,可见年年有灾。因此,华夏国古代的政府最重要的一项公共职责便是领导抗灾,这可以说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之一,灾异现象历来也是帝王们最关心的事。历代的皇帝也还要求各省大员定时汇报雨水、收成、粮价等情况,以便随时了解各省灾情和民生,如出现灾荒可以及时组织赈济、减免受灾地方的税赋。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受灾得不到及时救助的情况还是非常普遍。当大规模灾害出现而政府不能履行其职责时,灾民为了生存就会铤而走险!

如明末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其主要活动空间是在陕西、河南,那为什么是在陕西、河南两地呢?

其原因即是当时陕西、河南两省遭遇突如其来的特大旱情,这特大旱情使得两省百姓们陷入无比悲惨的境况:老百姓吃着花生皮、榆树皮、甚至是干柴……所有人的脸都是浮肿的,鼻孔与眼角发黑,手脚麻痛。当时的物价已经涨到不可理喻的程度,许许多多的人被迫卖掉自己的妻子或女儿去做娼妓,而卖一口人,还换不回四斗粮食……

旱灾的陕西、河南,吃着树皮的人民,生活得水深火热、苦不堪言,而当时的明中央政府却不能组织有效的赈济,地方政府竟不急于救灾,却对灾民敲骨吸髓,征办米粮照纳国课,照例还要纳粮!!!

咱记得小时听村里老人讲古时,老人常常喃喃自语讲道:天灾往往是会伴随着人祸的!!!

诚然,当时的陕西、河南,到处是无穷无尽的难民队伍、饿死在路边的累累尸骨和肆无忌惮吞噬死尸的野狗,两省有如人间地狱般的惨状;而官僚机构们却是层层掩盖真相,变本加厉地盘剥农民,官仓里堆满了搜刮的粮食,官员们通过黑市倒卖粮食、得以中饱私囊!

官员们一直拖到来年麦熟时,才买了一批发霉的麦子发给灾民,而此时陕西、河南全省已经饿死几百万人了,但是官方的统计却为千余人。

“在当时的陕西、河南农民心底,有一种暴怒,要比死亡本身更酷烈;而朝廷的勒索,已使农民的忠诚化为乌有”。

当时的明政府如此不作为,使得灾民成为流民,进而升级为暴民,最终引起农民大起义,其后由李自成率众攻入了当时的京都紫禁城,从而埋葬了崇祯的明王朝!

把百姓逼得背叛国家,只有华夏国才会出现!而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不止这一起!!!

……

公元15世纪是海权时代的黄金时期,在裘奥的儿子,导航者亨利王子的领军下,葡萄牙成为海洋技术及探险的世界领导者。葡萄牙冒险家的足迹从摩洛哥、马德拉群岛直至无人居住的亚速尔群岛,并为了奴隶及财富进军非洲大陆。

当时的葡萄牙已经占领了非洲一部分地区,印度的果亚,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印尼的一些群岛,也包括华夏的澳门;葡萄牙人的足迹也曾抵达过台湾和日本。

公元1521年,西班牙探险家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批准和赞助下进行环球航海活动。就在越过太平洋后,麦哲伦在印尼的摩鹿加群岛遇到了葡萄牙人。而摩鹿加群岛就是所谓的香料群岛。就这样,两国开始进行谈判,结果就在1523年签订了《萨拉戈萨条约》,修订势力范围,将摩鹿加群岛以东地区归为西班牙势力范围,以东为葡萄牙地区。西班牙同意撤离摩鹿加群岛,葡萄牙同意给西班牙35万金葡萄牙币做赔偿。至于位于位于摩鹿加群岛以西的菲律宾群岛则继续成为西班牙领土,从此菲律宾便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

当时的葡萄牙势力范围曾经包括整个非洲和亚洲,澳门就是在明朝时期被割让给葡萄牙的。而那时的马六甲也曾是明朝的属国,可是最终也被葡萄牙人占领了。

公元17世纪开始欧洲其他国家,如荷兰,英国,法国等都开始进行探险活动,而领土小的葡萄牙不低档不过荷兰的势力,就将印尼,马六甲和台湾等地让给荷兰。后来也就来了英国人和法国人,亚洲的东南亚就这样被他们瓜分了。

话说葡萄牙人只是占据了华夏的澳门,那不过是华夏的“区区”一小岛,对“偌大”华夏国而言,算得上是“九牛一毛”,这样看来,当时的葡萄牙人貌似十分地“厚道”啊?呵呵,各位勿怪,咱只是无奈一苦笑而已,各位须知,这可不是葡萄牙人不想吞掉咱们整个华夏,而是当时的葡萄牙人实在是吃不动啊!由于当时的葡萄牙的本土国家小,资源贫乏,人力资源不足,导致他们不能像西班牙那样占领辽阔的领土。在整个漫长的东方海岸线上,葡萄牙人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万多人而已,葡萄牙人就是再怎么干瞪眼也使不上劲呀。呵呵,咱套用一句曹大大的话:那叫一个心比天高呀,怎奈命比纸薄啊!

话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还未走到华夏国跟前,就已经累得大喘气了,无力向前了;而荷兰人再怎么厉害,也只是占领了台湾,咱们有个海盗头头叫郑成功的,就能对付得了荷兰人。

事过境迁,如今我们的教科书上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殊不知,当时的清政府,为了剿灭台湾的郑家势力,曾经试图联系当时的荷兰殖民者,谋求合作双方共同歼灭郑家的海上势力,事毕之后,当时的清政府许愿,可把台湾作为奖品奖励给荷兰,这一想法出自当时的统治者康熙,他认为:海贼乃疥癣之疾,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欲弃。可是有一个远见卓识的人,认为此举不妥,其人名叫施琅,他上书言道: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由此,台湾才得以保留了下来。

回顾这段历史,咱只有无语!!!

华夏的历朝历代上层统治者没有国家观念,所以后世出现宁赠友邦勿给家贼的慈禧。华夏的上层统治者与下层的百姓互不相爱,双方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一点也终于被外国殖民者看到了,从而使得华夏的“尧舜禹汤”笑话,称得上是风行于国际了!

公元1576年,在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桑迪,有一封写给国内的信上讲道:这些华夏人是一群卑贱、无耻而且可恶的人,而华夏国的国王与官吏一起虐待穷人,以闻所未闻的暴政对待他们的人民,而他们的人民也没有一个人会对他们的国王效忠。这是外国殖民者长期观察出来的结果,后来发生的事实更引证了他们的结论。

公元1603年,由于误会当时的眀政府要派兵攻打菲律宾,西班牙人担心华人侨民里应外合,决定提前动手,屠杀了华人侨民2万余人,事过之后他们又十分担心,害怕当时的明政府会兴兵问罪的,因为按照他们的常识,政府是没有理由不保护他的人民,于是西班牙人修书福建巡抚道歉。一年以后,皇帝才降下招书来,让福建巡抚杀掉引起误会的华夏国风水先生,再移檄吕宋问罪,又过了一年,福建巡抚的檄文才发出,先谴责西班牙人无故伤害华夏国商民,要求他们释放华人,退还财物,同时一再表明政府的态度:商贾是戝民,华侨多无赖,皇恩浩荡,大国仁义,决不会为一些戝民兴兵动革等等如此这般的体贴安慰措辞。西班牙人看了檄文,不由得膛目结舌称之为妙文,但也终于如释重负,西班牙人终于明白,原来这华夏国的政府,是真的不爱其人民的啊。37年后,公元1639年,西班牙人又再次屠杀了华夏侨民2万多人。

鸦片战争时沿海和长江的炮声轰鸣不断,后人读史自以为在当时的国民中掀起了多么巨大的精神波澜和情绪风涛,呵呵,那只是属于今人想当然的自作多情,事实上,公元1841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乌涌的时候,长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着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两个不相看的别人争斗。有人会不以为然肯定会说,那三元里人民不是抗英了吗?是的,三元里人民抗英了,但是三元里的抗英在于,他们的祖坟被英国人挖了,他们的妻,女,母,被英国人强奸了,他们的抗英,只是基于一个民族的伦理自觉与伦理本能。而且,这么一种本能的反抗,最后还是被当时的清政府自己给瓦解了。

公元1900年8月4日,八国联军向北京开进。队伍中有一支被称为“第一华夏国军团”的部队,他们由英国、德国在华夏国山东、天津、上海等地招募的地道华人士兵组成,史书上称他们为“华勇营”。

公元1900年8月15日早晨,华勇营占领前门。在自己的首都,华勇营发起了一场漂亮的战斗。他们将大炮拖上城墙,协同美军攻击紫禁城。荷兰随军记者卡尔森在《坍塌的紫禁城》一书中写道:“这些华夏国人与他们守卫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同胞一样不怕死,华勇营架起云梯就往天安门城楼上爬。”

公元1900年8月28日,华勇营各连选派代表参加了八国联军在紫禁城内举行的大阅兵。

指挥官巴恩斯赞颂道:“尽管华勇营背叛了自己的同胞、皇帝及本国军队,在异国官员的指挥下,为异国的事业而战,但他们毫不逊色地承担了自己的义务,不应该再受到诋毁。”

带兵英官评论他们“坚忍、耐心、聪明”,是“十分优秀的行军者和挑夫”,能“吃很少而走很远”,六百码射击成绩十分优秀。

公元1906年6月,华勇营解散,部分士兵转往南非、香港当警察,因身材高大被港人称为“山东汉”。

咱们今天还能见到他们的“革命遗迹”。在柏林帝国军事博物馆,有一个雕刻着圈龙图案的军用皮带扣,那是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元帅手下“华勇连”士兵的装备。

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国青年不忠君、不爱国的呢?80后的童鞋们肯定猜想不到,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吃饭。

那时的华夏国,老百姓被统治者搜刮得没有饭吃,而加入洋枪队,却可以大碗喝粥、大口吃馍,据史料记载,甚至还有牛奶和面包。

象征至高皇权的紫禁城,终于被自己的臣民拖上去的大炮轰开了大门,任由八国联军抢掠。瓦德西元帅所抢的文物,在苏富比拍卖会上,至今仍然是抢手货……

既然华夏的政府不爱人民,那治下的人民百姓也不傻,也就谈不上爱什么政府了。如果说华夏国的执政者只爱自己的龙墩的话,那么华夏老百姓也不含糊,只爱自己家的门槛!!!

华夏的小民没有傻到骨子里,也知道当主子比当奴才好,心里也有不顺的,可表面上不顺又不行,就成了猾奴。西方学者概括华夏国的封建社会为:皇帝装模作样的统治,百姓装模作样的顺从!马基雅维利也有类似的话:为君者不必真信教,但不可不表面上假装笃信;百姓,为奴者不必真顺,但不可不表面上假装顺从。此话对极,其实真傻真顺的没有几个,因此咱们华夏的朝代一会儿姓刘,一会儿姓赵,一会儿又姓朱的,呵呵,真是热闹极了……

也许,正是由于担心改朝换代,华夏的历代统治者才有了根本性恐惧-私家王朝的安危与自己龙墩的稳当才是天下第一要务!

总而言之,华夏的封建专制体制,导致了华夏国民众的愚,顺,猾,这些东西,如果只在自己内部圈子里运作的话,我们只是看到的华夏封建王朝一轮一轮的循环!!!

一但遭遇到全新的敌人-西方殖民者如凶狠海狼的噭啸来袭……

面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华夏国的上层与下层,便一起措手不及了……

在上者的统治者,本不知国为何物,只知家天下。而在下者的老百姓,更不知国为何物。至于夷族的统治,咱们历史上不是没有经历过,不管是谁坐上了龙墩,咱们老百姓还不是照样当奴才?照例纳粮!

话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给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领路的是写出:“我对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龚自珍的亲生儿子龚孝拱。呵呵,咱估摸着龚孝拱给英法军领路时,那小子也是理直气壮、扬眉吐气的,反正烧的是皇帝那老小子的后花园,与咱们老百姓何干?反正咱们百姓也不知道那里面到底都是什么玩艺儿!

愚民教化下的麻木啊!

……

耗费无数民脂民膏建造的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之手,被火烧了,华夏的老百姓却并不可惜。

今天,我们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那花了几十个亿为几个漂亮妖姬而建造的“蛋壳”,花几百亿为搏面子而建造的的“鸟巢”、“立方”,花几千亿为装扮盛世而建造又拆掉的上百座“鸟”馆,不知道这些“鸟”馆,连建造者自己都无钱无权无资格进入的奢华建筑,当有人要毁灭它们的时候,有多少百姓会心疼、会舍命相救?谁能保证它们不会成为华夏大地的第二个圆明园呢?

呵呵……

粗看了一下,这篇幅不长的一段文字,咱写得十分地零乱,文中的内容言之无物、空话连篇、错漏百出,纯粹是在胡说八道。囧,汗一下,不过咱天生脸红,是看不出什么内心活动地。呵呵,咱厚颜以为,既然写杂文,那就夹叙夹议,也无伤什么大雅,况且咱本来就已申明本卷名叫姑妄言之,朋友们如有空暇不妨就姑妄听之一下。

下回得了空,咱再来与朋友们说上几句。

注:(本文中的一些名词、定义内容,摘引自互联网络。)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