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甲午 第六十四章 风云百年劫(十)
鸿章那间摆满西洋家具的会客室。对袁世凯来说是再过了。西式沙发法兰西咖啡从意大|国进口的精美的玻璃器皿。还有放在屋角的那具留声机。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向众人昭示着。大清这位致力于推行洋务运动的中堂大人。对于日新月异的外间世界的热情。然而此刻坐在这里。袁世凯心中却不免有着一份惴惴不安的心情。
辽河一战。袁世凯手刃丰升阿。收拢北洋各部血战营口。以赫赫战功向天下人显示了他曾经一举平定朝鲜内乱时的那份手段。也无疑在同时。摆明车马站到了皇上那边。虽然国家大义上讲。他这样做并没有多少错。甚至还是有功于江山社稷。但是他毕竟出身北洋。一生的功名前程都是从北洋。从李中堂的栽培中开始的。在这个无比敏感和微妙的时刻。选择从朝局的一头站到朝局的另一头。且不说天下人会如何议论。单单只是此刻。中堂大人心中会如想呢?
世间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摆在明面上的大道理和深藏于时局背后的私情。通常都是纠缠不清的。所谓私心公论。其实说穿了就是一张纸。破了无非只有两个字:利害。此时。天下大势已经初显端倪。自己此举究竟是利多还是害多。袁世凯心中还是有数的。但对于一直提拔栽培自己的李中堂。他心中却难免有种说不分明的感觉。
正在袁世凯心绪万端的时候。一阵缓慢的脚步声从屋外传来。李鸿章在张佩纶的陪同下。迈着方步从外间走了进来。袁世凯慌忙起身上前。一个千跪在地上说道。“袁世凯参加中堂大人!”
“起来。起来说话……”李鸿章虚抬了一下手。缓步走到会客室中间的沙发上坐下。目光在袁世凯身上看了片刻。轻笑着说道。“慰庭穿上这身新建陆军的军服。看起来倒是蛮精神的嘛。呵呵……”
听到中堂大人如此一番开场白。袁世凯心中也是忍不住一阵苦笑。
今日来拜见李鸿章之前。为了身上这身衣服他也是为难了许久。从北洋站队站到了皇上那边。袁世凯原本并不想穿这身有些显眼的新建陆军军服拜见中堂大人。无端的让人觉出几分轻狂和张扬。然而此刻头上的辫子已经剪掉了。无论是穿大清的官服还是平常的长衫。都显的有些不不类。再则李中堂是何许人也。分的刻意做作。反倒透出一股子虚'矫情出来。左思右想之下。世凯也是把心一横。与其躲躲闪闪失了身份。倒不如坦坦荡荡前来。横竖都是眼前这个坎。
“中堂大人谬奖了。世凯愧不敢当!……”袁世凯低着头。有些躲闪着李鸿章的目光。
李鸿章却摆了摆手。似乎是没有看到袁世凯此时些许窘迫的神态。随意的指着沙发说道。“慰庭坐下说话。此间又没有外人。何必如此拘礼?老夫这里你又不是第一次来。坐下来说话。”
待一旁的长随换过茶盏后。李鸿章抚着额头。略微透出些苍老的神色说道。“皇上昨日已经发来电报。你此行的来意老夫也多少清楚一些。说说吧。这一仗你心中究竟是如何打算的。有什么难处。尽管向老夫道来。”
听李中堂问及战事。袁世凯也收起了心中那份忐忑不安。思忖了片刻回答道。“皇上派世凯前来。为的正是山东半岛的战事。皇上估计日军极有可能在山东半岛登陆。向威海登州莱州等处发起进攻。进而与辽南之日军残部呼应。威胁我大清京畿安危。世凯此行。虽有皇上的旨意主持山东半岛战局。然其中掣肘为难之处甚多。却非世凯一人之力可以为之。故而前来拜见中堂大人……”
李鸿章轻轻敲打着沙发。眉头却紧紧的皱在了一起。你说的意思老夫明白。但是皇上何以认定日军就会攻打山东半岛?”
“辽河一战。日军征清第一军和第二军均遭重创。后勤辎重被毁。旅顺又被我军收复。不的已狼狈退往辽南。此刻。整个辽东辽南的战局主动权已经完全掌握在我军手中。日军要扭转不利的局面。只能选择在我兵力薄弱的山东半岛发起攻势……”袁世凯话还未说完。却看到李鸿章苦笑着摇了摇头。
“慰庭啊。山东半岛的局面老夫何尝不知。虽有近三万人布防。但是兵力一撒开。便如同当日之辽东辽南。处处设防。处处受制于人。况且山东巡抚李秉衡那里。不要说是你。恐怕老夫这个直隶总督也是鞭长莫及。老夫所能左右的无非只有威海一:。要调动山东各营。非有朝廷的旨意不可。”说到此处。李鸿章不,也是黯然的叹了口气。
李鸿章的叹息中。其实还包含着另一层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此时大清的这个局面。当真是稀罕到了极处。即便是不懂朝局的。也能一眼看的明白。太后和朝廷中枢在京城里面。|持着朝廷各项事务。而皇上却又在田庄台一线主持战事。整个国家时仿佛有两个朝廷一般。这究竟该听谁的。恐怕此刻天下这些督抚们心中都是一片茫然。
而于战事。李鸿章戎马半生。其中的厉害透彻分明。战事当中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举手投足都顾虑重重的局面。战机稍纵即逝。一旦应对不及。转眼便可能是灭顶之灾。
“中堂大人所言。世凯心中深知。以世凯的资望能力。也不敢有独立支撑山东局面的想法。况且以世凯|来。即便有皇上的旨意。山东巡抚李秉衡也未必会听从调遣。所以世只有一愿。恳请中堂大人准允世凯前往威海。主持威海的防御……”说着。袁世凯猛地上前跪在李鸿章面前。沉郁焦急中连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中堂大人。威海之存亡不仅关系着山东之战局。更是关系着我北洋的生死。眼下北洋舰队被日军舰队锁于海港内。威海若失。日军利用威海各处的炮台向我北洋舰队攻击。顷刻间便是全军覆没的局面
凯虽然鲁钝。但也深知北洋舰队聚着中堂大人半生也是我北洋能够傲然屹立于天下的根基。没有了北洋舰队。我北洋还能叫做北洋吗?……世凯蒙中堂大人栽培提拔。心中未尝有一日忘记中堂大人的教。值此生死存亡之时。世凯何能独身事外。世凯愿前往威海。纵然抛世凯的性命。也要替中堂大人。替我北洋保住这最后的根基。世凯恳请中堂大人准允!”
世凯的这层意思。皇上在电文中已经略有提及。李鸿章是何等聪明之人。怎么会不明白皇上在此时派袁世凯去威海的用意。只是此刻见袁世凯说的如此恳切。心中也不免微微的波澜起伏。
世凯原是北洋夹袋中的人物。甲午一战却选择站在了皇上那边。以李鸿章的胸襟气量。再加之大清面临如此艰难的战事大局。自然不会在此时和袁世凯计较什么。只是眼看自己一手拔之人。忽然之间弃自己而去。心中难免也有着一份难言的惆怅。难道自己尽半生心血打造的北洋。真的到了风雨飘摇日暮穷途。连一个袁世凯也留不住了?
而此时。眼见袁世凯话语中流露出的对北洋的情意。饶是深沉如斯的李鸿章。也忍不住心中一动。且不论袁世凯的这份情意是真是假。威海关系北洋生死存亡却是无疑的。
沉默片刻。李鸿章伸手扶起袁世凯说道。“慰庭之心。老夫何尝不知。你是我北洋出去的人。营口一战。能收拢北洋各部力挽狂澜。替我北洋挽回了颜面。你可知老夫心中是何等样的欢喜。又如何会不准允你前往威海?然则老夫之心。慰庭未必全然懂的啊………今日我大清面临的局面。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危局。国家积弱。外敌环侍。老夫历半生心血所为之事。不外乎是修修补补。希望我大清有朝一日能够自强而已。只可惜老夫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夫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或许要靠你们去做了。慰庭。此去威海。你不要有什么顾忌。尽管放胆施为。有什么想法就对老夫讲出来。”
世凯心中一颤。万没有想到心里深处的那点计较。被李中堂一言就点了出来。不仅没有丝毫责怪之意。话语中还隐然已经有要将北洋交付于自己的意思。如此胸襟气魄。中堂大人果然是中堂大人啊!……
压住心中翻涌的激动感慨。袁世凯不再犹豫当即沉声说道。“中堂大人。世凯此去威海。无有别的要求。只恳请中堂大人授世凯以专断之权。节制威海北洋各部。以求事权统一。世凯当不负中堂大人之期望。誓死守住威海。守住北洋的血脉和我大清的气运。”
向李鸿章要专断之权。除了心底深处的那层意思外。威海眼前的困境也逼迫袁世凯不的不如此为之。王珍率部抵达威海后。因与驻防威海的北洋各部互不统属。处境显的非常尴尬。一旦开战。指挥上便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威海主将戴宗与北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威海防御上又意见不一。整个威海此时防御显的极为混乱。袁世凯若不能有节制各部的权利。纵然前往也是毫无用处。
“接到皇上的电报后。老夫已经向朝廷上折。请朝廷授你帮办北洋军务的名义。此外。老夫也已向威海丁汝昌和戴宗发电。威海之防御。由你一言决之。”李鸿章望着面的袁世凯。轻轻一笑说道。
世凯一怔。顿时明白过来。自己原本还担心李中堂对自己有所猜忌。没有想到自己所顾虑的李中堂不仅全都考虑到。还提前做了安排。心中的那份激动和惶恐混杂着。竟是半分也说不出话来。刚想俯身跪下。却被李鸿章一抬手拦住了。
“军务紧急。我也不多留你了。记老夫的一句话。北洋。不只是我李鸿章的北洋。更是我大清的北洋………”挽住袁世凯的手臂。李鸿章的神情透出一种难言的沧桑。那份目光却又亮的出奇。
“世凯告退。请中堂大人放心。守不住威海。世凯也无颜再见中堂大人了。”说罢。世凯俯身施礼。转大步离去。
望着袁世凯离去的背影。站着一旁的张佩纶忽然低声问道。“中堂。难道皇上真的有意打算将北洋交与袁世凯。中堂大人将来又何以立足?”
“幼。难道到了此时你还看不出来。甲午一战后。无论胜负。都不会有北洋了……”李鸿章苦笑着叹了口气。用力的摆了摆手。“辽河一战后。老夫想了许久。一个此前籍籍无名的刑天居然都能一战而让天下震动。老夫不服老是不行了。有些情。不是我们能做到的。是到了该交给别的人去做的时候了。这就是势。是潮流。即便是我李鸿章也是挡不住这个潮流的。我所能做到的。无非就是送他们一程罢了……”
这一番话中透出的凄凉意味。让张佩纶也有些黯然神伤。多少风雨沧桑。中堂何曾有过如此的意气消沉。这天下的大势。当真已经是潮起潮落?……
无语中。却看到李鸿章眼神中精光一闪。神色忽然变的异常的严峻。“至于这个袁世凯。老夫却实在有些不放心。幼可知。这个袁世凯在13的时候就写过一句诗。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13居就有了逐鹿中原的念头。其志不可小觑啊!将来若是羽翼丰满。老夫担心他会生出别样的心思……”
“既然如此。中堂大人又为何将北洋交托与他?”张佩纶不解的问道。
“不交给他。又能交给谁呢?此刻天下还有谁能担当如此重任?更何况这还是皇上的意思。”李鸿章摇摇头。有些无奈。又有些感慨的说道。“老夫所以如此。不仅是为着袁世凯有这份担当和才干。也是因为老夫此刻也看出来了。放眼天下。将来能够钳制袁世凯的。惟有当今皇上。以皇上的心智手段。机谋胆略。夫又何苦杞人忧天呢?……”
…………………
十月的京城。弥漫着初冬的阵阵寒意。而此时的京城内外却显的分外的热闹和喜庆。太后六十寿辰的,典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虽然从宫里面传出来的消息。太后已经下旨要求万寿大典的仪式一切从简。并取消了若干典景工程和不必要的仪式。然而从九月二十五日。王大臣以及外省各大臣呈进万寿贡物开始。将持续近半月的万寿庆典的序幕便徐徐拉开。及至十月十日整个庆典达到高潮。其奢华壮观的场面。让前来出席仪式的西方各国公使和记者们也感到震惊和炫目不已。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逊在参观完庆典仪式的当天。便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他那篇足以代表大多数西方人观点的文章《帝国的忧虑》。据说英外务大臣金伯雷在看到篇文章后。立刻向英国驻清国公使发来了电报。内容如何外界不的而知。但是在收到电报后的第二天。英法美三国公使便动身出发前往田庄台。
莫里逊在《帝国的忧虑》中写道: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这个国家充满了太多的混乱矛盾和不可思议。很难想象。当一个国家正陷入一场可怕的战争中。当他的对手日本几乎把整个国家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到了这场战争时。这个国家的朝廷居然还能够在这样一个时刻。举行这样一场除了展示其浩大奢靡。几乎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仪式。
而在这个仪式背后。却似乎隐藏着一些奇怪的。而且不的不让人产生困惑的现象。当清国皇太后用这场式来庆贺自己60岁生日的时候。清国的皇帝并没有出现在仪式上。此他正在辽河指挥着那支由他亲手缔造。并且已经让世人震惊的军队。向辽南的日军发动最后的攻势。或许还极有可能如此前的田庄台战役一样。再次创造出一个辉煌的奇迹。
而清国那位最有权势的总督李鸿章。也同样没有出现在皇太后的仪式上面。日军在清国山东半岛的登陆。正让这位总督和他用半生时间创建的北洋经受着一场生死考验。毫无问。这场战争已经让这个总督的权势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如果再次面临像辽东辽南那样的溃败。或许这将极有可能是这位总督大人在清国政坛上最后一次亮相了。
与此同时。在清国的上海。一些奇怪的迹象表明。清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正试图用自己有些苍白的力量。去改变这个国家的未来。和清国三十多年来推行的洋务运动不同。这些知识分子成立了一个叫做强学会的团体。喊出了变法维新的口号。希望通过改变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来改变这个国家落后衰弱的现实。此似乎还很难去评价这些人会对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声音几乎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但是毫无疑问。这场战争正在影响着这个古老帝国内部。悄然的发生着一些变化。
但是。如果我们此时把目光延伸的更远些。我们却又会发现我们的思维似乎正在经受着某种痛苦的考验。在这个帝国的南方。除了商业贸易因为这场战争变的有些艰难外。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战争带来的影响。清国人依旧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迎接着每一天的到来。战争对他们来说。似乎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我还曾经收到在清国西北西南内陆传教的教士们写来的信件。此刻在那里的大多数清国百姓几乎不知道这场战争。想象一下。在完全没有铁路等交通条件下。从清国的贵州省到清国的京城。几乎要花上大半年的时间。清国庞大的土地和闭塞的交通信息传递。在此时让这个国家内部形成了无比强烈的反差………
极少数清国人开始在思考他们国家的未来。但是绝大多数清国人依旧生活在他们封闭的世界中。对世界一无所知。这就是这个古老帝国的现状。
更加让人深思和忧虑的是。清国权力核心中正在发生的某种变化。清国那位一直没有拥有足够权力的皇帝。通过这场战争收获了部分臣民的拥戴。和对一部分军队的控制权。我那位此刻正在田庄台陪伴清国皇帝的同行怀特先生。曾经一次次深情描述着他的观点。此刻清国人已经把希望寄托在了他们的皇帝陛下身上。而这位皇帝将最终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对此我表示疑问。因为无论哪个角度观察。清国皇太后依然掌握着这个国家的权力。这其中还包括了由这位皇太后提拔的大量官员。这些官员占据着这个国家朝廷中显要位置。实际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决策。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