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庖丁解牛**——网文创作观点03本文适用于对各种资料具备一定收集、分类、解析、再组合能力的朋友。
用本文的方法,即使成功,也只能成为一个文匠、诗匠。
想要成为作家、诗人、网文大神,还须自行领悟其它心法。
(还只是一个草稿架子,本文仍有极大的完善空间。
)·当我们看牛的时候,是一只全牛吧?
但是在传说中的厨工那里,那不是一头牛。
他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
这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得用心眼去和牛接触。
一流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二流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传说中的厨工宰牛的时候,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传说中的厨工,一把刀用十九年,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这是《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差距。
·当我们看网络的时候,就是一篇。
有的人看到的是目录、章节、正文,这是小白;有的人看到的是情节、人物、环境,这脱离了小白,在向老白演进(好像没有中白的说法吧?
);有的人看得出大纲、伏笔、注水,能够判断描写的优劣,这大体是老白(这个三分法,可能不准确,经不起推敲)。
以上一段仍然只是普通的读者层次。
成熟的作者如果看一个军史作品,他可能看到的是一段段环境描写,一慕慕战争描写,有攻城战、阵地战、冲锋战、骑战、攻营战、炮战,一条条有用的小知识,一出出内政、外交的设定,一点点战略、战术的妙计,一位位xìng格迥异的人物……这一切,他不但看到了,而且把其中的优秀部分全部整理、收集起来。
这是第一步,收集。
这里,可不是教大家抄袭,看到别人的好东西,就拿来用,顶多改头换面一下。
千万别小看读者,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光是收集,不系统从中吸取营养,这也只是借鉴、化用,如果光是这样,本文就没有多大意思了。
收集,只是第一步。
分类,是第二步。
还是以军史为例,成熟的作者会把所有攻城战的描写部分归纳起来,并且分析,确定其中的优劣,裁汰其中相对不好的。
再来是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内政描写等等。
这些分类,可以在office或wps的表格文件下完成,整理起来也方便,查找起来容易。
解析,是第三步。
不是收集、分类了,就完成了。
得对分类的各项,进行深入地分析,原文中好的所在,好在什么地方,把它吃透了。
只有做了解析的工夫,才能脱离抄袭、借鉴的低层次,到化用的地步。
最后一步是再组合,以一种统一的文风把这些宝贝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来,杜绝拼凑的现象。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