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紫微天地> 正文 众多大神讲解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正文 众多大神讲解3(1 / 2)

名家讲坛悟道证言

未静之时,体会天地人我之先,万物未生,一切虚无,空洞之极。悟入此境,念自泯灭,而心自静矣。

初学入静,则躁妄难行。故开始先须伏性,就是意志力和懒怠心较量,按住性子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心不求静而自静,自然安逸。

当身心大静、元神初显之时,自性如同新生婴儿,对于陌生的世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此乃元神不定,未能成熟。持久养之,自可安定,而与天地为一,与日月同体,再无惊恐之忧矣。

时刻把心态住定于童真懵懂之时,便无情识搅扰之患。再加修持维护之,自无走失之患。

天热出汗,易生心火。意想立身冰雪之境,便得清凉。天寒气缩,易生退怠。意想丹田,如同阳光温暖,便可驱寒。此乃真意调身之法,可以改变环境影响,保障功修。

惊雷闪电,不宜入静,以防惊动元神。如能安定身心,不为所动,又可以之炼性。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悔,迅雷震于耳而不动,正合修养之旨。一念住定,不受物扰。

炁动之时,极易入魔,见到各种奇异境象。此乃炼性不定,意动念萌,故成幻化。倘能炼得性住,心地纯净,决无魔境之患。

初学做功,易生躁妄,难以持久。必须死心塌地,一切放下,彻底磨去火性与惰性,方显清静本性,而获自如。

茫茫广宇之中,万事万物惟在我心,到我无心地步,复有何物可以扰我?悟入此境,心无挂碍。世间万象,触目皆空。更有何事不可静者?则不必求静,而自在静中矣。

心中若无一念,万事万物皆归虚无,自然外缘无从干扰我心,悟入空洞之境,无往而不可也。

十一

常人每日纷纷扰扰,驰逐于外,分分秒秒的光阴,很难属于自己。只有静心之时,神炁内敛,方能使自己属于本来真我,而获生命之真实。

十二

只要活着没有病魔来扰,永保乾健之躯,精神充实,身心愉快,即为现实之神仙。

十三

尘缘愈重,愈难见修持效验;定力愈深,愈能够放下尘缘。

十四

功夫入门,先须炼己还虚,降去后天伪火,方显先天真如。

十五

清夜静寂,自己也仿佛与天地万物融合了。天人同一体,于此可见。

十六

入于静境,周围万象悉归销溶。即使处于喧闹之所,亦能听之不闻,不受干扰,觉其声音如在百里之外。

十七

混沌之中,有时出现魔境,欲撼我心:或声色来诱,或恐怖之境,或故惹嗔怒,或示以物利,……此时后天心识已泯,不能做主。能够战胜魔障与否,全仗个人智慧根基,及平日炼性之功。过得此关,方证真性不迷,内景自得,而道功精进矣。

十八

静则意灵,动则意乱。

十九

修持境界的感悟,自心与外物没有分别。心物一源,物我一体。

二十

中者静也,一也,道也,无也,虚也,……悟到彻底,都有同等含义,守中曰静,静曰得一,一合于道,道归虚无。于是文字可破,得其意而忘其言。

二一

静,非一团死寂之谓,非固定不变之谓,乃在有动与无动之间状态。静而欲动、欲动未动之状态谓之静,不动不静、动静兼容之状态亦谓之静。

二二

静到妙处,万物皆与我心心相通,万物与我皆有情,而我独超乎世俗凡情之上矣。

二三

梦闻:“老子讲退死,讲良知化形,讲外生死,有离俗之方,以化生死。”醒来记之。

二四

梦闻:“积阳而动,积阴而返。”

二五

静到妙处,空洞畅快,无边道力,来自清静。有何理由不能一切放下,弃却尘累,归入清静,得大自在。

二六

进道之时,往往是道魔并现。此时全仗平日修性之功,性定则进道,性动则入魔。

二七

先天三宝元精、元炁、元神,本属一源,实不可分。老子曰:“此三者不可致诘,相混为一”是也。只有后天三宝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才有分别。

二八

引经据典,谈玄论道,或可尽一时之兴。再去静坐下功,容易浮游乱想,必定心念难平。可见高谈阔论,有碍道修。

二九

嬉笑打闹,扰神乱性,乃为心性浮动之表现。炼得性住,必然心平如水,一波不兴。以此性力,方固命基。故此有高深修养之人,必定沉潜内藏,大智若愚。

三十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者阻碍也。因修道是逆行,须反夺造化,颠倒生死,

故此必有阻碍。克此阻碍,则魔归于道,道乃大进。

三一

真炁发动之时,而元神(非识神)随之而动,且在一炁之先,方为炁之真

动,神炁合一而不分,性命合一而不离。

三二

上乘修真之功,可谓“抱元守中,神炁合一”八字而已。只要能够悟入先天混沌状态,则炼精、炼炁、炼神三者密不可分,炼精即是炼炁,炼炁即是炼神,炼神即是炼精。打破一身有形之象,天地之炁悉皆归之,而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得永得,我命在我。一切内外景象,皆自然而然出现,全不用后天人为之力,何等自如。

三三

眼前性光,口中甘露,皆为修炼进功之良好证验。若能蟾光夜夜圆,灵液日日生,即未登仙,亦已超凡矣。

三四

夜梦清秀观音,人问之曰:“何谓佛?”其伸左手,良久方曰:“去。”又问:“何以成佛?”久之又曰:“去。”

三五

精神必须能够战胜形体,方有修道之资格。先求忘形,即忘掉形体;再求脱形,即摆脱形体;进而入于化形,即化归虚无;最后精神与形体同归虚无,做到无形,即入道境矣。

三六

体内炁动之时,惟有听其自然,外面保持原有形态不可改变,即使躺着亦不可坐起。内部静以应之,乃为真应。倘若形体一动,则其心必动,破坏先天,其景已失。再求进功,已堕后天矣。

三七

上半月阳炁渐长,炁易发动;下半月阴炁渐生,炁易混沌。观乎

月之盈亏,自知合乎人身炁机。故丹书云:“有人问我修行路,遥指天边月一轮。”

三八

凡物有虚必有实,性命之理亦然。实者形也,虚者神也。形须神立,形去神离,故谓之神。形则有坏,神则无体;形有时限,神无终竟;形可长生(非永生),神能久视。

三九

浊源之水,可以意火炼之,去矿留金,以补后天。但是不能成药,更不能成丹,即成幻丹,亦必有漏。

四十

阳炁发动,一意清纯,自会上升。若然一念转浊,其炁骤变,迅即下行。清浊

之判,就在一念之间,成毁立见,如影随形。所谓“一念之差,天堂地狱”是也。

四一

修丹是在死中求生,若欲求生,反入死地。庄子云:“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古仙谓“活死人”是也。

四二

心中无念曰静,静极必动,动极复静,动后之静曰定,故静与定有层次之差别。入静之后,心中忽生一觉,此动也。随后万籁俱寂,又入静地,此定也。再如静极之时,真炁发动,炁动之后,归入混沌,此又为定。静者有可动之机,定则无动静之分矣。

四三

静定互变,定中亦有层次递进之深化。

四四

拾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是人间修行路。

四五

心燥之时,丹经道书,则妄念于不知不觉中渐渐止息,亦为伏性之一法。

四六

患病之时,心气较低,人事减少,妄念自消,反而易静,所谓“闲缘人事少,多病道心生。”无病之人,当思患病之心态,有何理由不能降服自性,收心入静。

四七

修道人常用静心之功,应物坦然,处变不惊,则时时皆可保持道修。白玉蟾祖师云:“不必定在蒲团上求道。”

四八

乘车之时,观见窗外景色,似看非看,亦不昏倦,亦不躁妄,静观外化,逍遥物外,怡怡自如,与打坐之时心境仿佛,亦可帮助悟道。

四九

所谓“悟”,一是心悟,一是体悟。心里要明白,还要在身体上实际修证,方为真悟。故曰知行合一,方为真知。

五十

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在修道之人,不止眼观耳听,浑身毛孔皆可听之观之也。

五一

万类皆自然,自然我本性,我心即自然,自然是我心。

五二

道家长生,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生命可以延长,至少可以尽其天年(道教认为,

人的天年为一百二十岁至150岁)。但是不会永远不死,因为有形躯壳终难永生。一是人的寿命可以自我控制,即生死可以做到自主。既可以运用道家接命之法住世长年,又可以在厌居尘世之后撒手归去。有时修炼祖师为了寻觅传人,便用长生之法延长寿命。如《道统源流志》说:“(龙门第四代传人周大拙)住世一百十年,始得天台道者张宗仁承受戒法,又得沈顿空承传宗派。”然后方才离世登真。

五三

丹家讲“窍”,窍者非针灸之穴。窍原无形,炁机发动之时,方显其形。

五四

心不合道,道亦难进。

五五

道本无心得之,勿以有心求之。欲求而不得,不求而自得。

五六

和合者,天地人配合之大混沌也。

五七

瞑目安心卧,卧中有一觉,一觉常相照,照见我真我。此睡中真境界也。

五八

扫尽后天识神,尽化先天一觉,是为真道之主宰。

五九

随时应当注意蛰藏封固,否则炁易散失。

六十

真胎息者,乃为结丹之后,养胎之息。

六一

不采之采,不炼之炼,此皆性功有基,促进命功自然成就也。

六二

炁动之时,识神全泯,身心皆定,方为真动。全赖平时对境无心之功,方能做到。

六三

功夫到处,心自澄清。再看一切形色,即觉隔世。自然断念去欲,惟愿守我本来。

*静养功深,如入无人之境。虽应事接物,俱似虚无。入我心中,如同镜之照物,物虽见而镜不留,尽为虚象。此时观事察物,皆一目了然。无需思考,于中自出。

六五

打坐不打坐,心静皆是坐。

六六

岂在火候老与嫩,得其中和方为宜。

六七

道修在养,平日之间,常养静养炁,日久必有大效验。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与此理同。

六八

一念之际,正邪立判,魔道顿别。止念之后,欲心即道心,魔念即道念。

六九

阳炁发生,化清化浊,全系一念。

七十

天地之自然,乃是自然而然。人能合于天地,则功修不在人为,无为之中而无不为也。

七一

无念方生炁,无炁不生精。

七二

人合大道,自然包含无限生机。

七三

性主于命,无命何以修性;命系于性,无性何以炼命。以命修性,性天光满;以性炼命,命地有主。性命双修,生道为一。

七四

退去浮躁之性,收拾杂乱之念,内心自现无比清凉,无比甜蜜,此由外入内之功。而后返观于外,自然耿介拔俗,不为物扰,此由内应外之验。

七五

清平星月夜,静默闻天籁,我立天地中,天与我合一。

七六

进入虚空,搜求妙有,会得妙有,才知真空,才觉自在。此时再看天地,又是一番景象。惟觉一意独存,与虚空相照,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也。

七七

心中无火炁自清,乃真火候也。

七八

全身应一神,一神领全身。身神合一处,才是自主人。我神主我身,我身自有神。神机应万变,妙道化真身。

七九

修道要求对境无心,心如止水。所有后天识性,必须去掉。倘若扫意不净,功夫出现良景之时,念头即起,如云蔽月,其景自失,寻之难矣。故平时须当注意止念定心,磨炼性情,所谓“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人心退去,道心方见。佛家讲大彻大悟,见性成佛,是心性之功。道教讲长生久视,生道合一,是性命双修。

八十

所谓去三心,即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其实就是一个现在心而已。

八一

生造化处,即夺造化处。

八二

所谓自然,就是一种和谐的生机。

八三

阳炁旺盛之时,也是心旌最易摇动之时。如果放任念头驰纵,则心火一起,冲撞性命,使性命不能合一,势必分离,堕入后天,防不胜防。故修道之人,性功至关重要。

八四

真炁发动之时,真意亦随之而注,意动炁即动,全身皆有感应。此时神炁为一,乃为真效验。

八五

天机应于人机,人机合于天机,独有道者知之。道不远人,修至妙处,人身自合道机。此中玄妙,功到自知。

八六

*非死寂不变之功,静中气象万千,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尽在自然,不关人为。

八七

惟从静中悟入,功夫自可进步。

八八

修道之人,必得经过一定程度的身心证验,再加攻读丹经道书,以及师传点化,具备此

三项条件,方有可能入于丹道之门。

八九

修至妙处,道义自明。心地豁然开朗,疑迷一通俱通。山重水复之中,忽见柳暗花明。得其一而万事毕,明其一而万化安。

九十

开悟之后,心中无比轻松,一旦轻松,极易发狂。切忌此时万万不可发狂,狂则失道,坠入魔途。必须继续用功,攀登更高层次的修为。如此愈加深化,层层提高,功夫精进,愈趋精妙矣。

九一

倘若只求开悟,开悟之后,不再下功。功夫断绝,知行脱节,则入魔道无疑。只有内外合一,即内修与外行一致,才是大道境界,才能守道不失。

九二

道在自然,行功之时,不可用意念。当用微意,微意就在有意无意之间。意重则入后天,非道也。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微意之把握,全仗性功之澄彻。九三

只修命功,不修性功,乃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知深浅,恐有不测之虞。只修性功,不修命功,一则肉体难保,修证无据;二则欲念难伏,把握不住。

九四

养静之际,恍然无念,不由自主,入于虚无。此时万象皆泯,唯我一灵独存,所有人间事物,与我恍如隔世。迈入此境,乃可脱俗。

九五

修为不可过于执着,用意太过,反易出现障碍,欲速则不达。老子曰:“大道本夷”,“夷”者平常之意也。当平平常常而为之,贵在坚持,功效自见。盖平常之中出非常,此至理也。

九六

老子曰:“为道日损”,“损”即减少之意,减少一切负担,逐渐放下,每天比每天减少,自然感觉轻松自如,心中安静舒适,而渐入于大道之门矣。老子又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若能“损”之,则是易知易行,否则就是莫知莫行。

九七

修道之“损”,就是减去心中的欲望,扫除后天识神之性,甚至包括后天的知识,都是修道的负担。多一层知识,就是在心上多一层障碍,犹如明镜上面蒙了一层灰尘。因为一切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宇宙和生命的真实都有一定距离,无法等同。所以后天知识,会使修道的智慧受到一定程度的蒙蔽。因此在修真之时,应当放下一切,不以后天知识作为障碍,才能培养出生命的智慧之果,获得无边道力。

九八

功入妙境,神炁太和,生意盎然,身心甜蜜。反观周围物象,皆与我心心相通。烦恼自失,怨嗔顿消。心火自然下降,欲发躁火而不能。此乃命功与性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之效力。

九九

道家以清静为基,若能入静,则功修自入妙境,无需人为。故道在天地之间,惟静者能够得之。皆在无为自然之中,道不远人也。

一百

人心动处,道心斯灭。

一百一

大道希夷本清静,清静之中万象生,万象生处天地合,天地合处造化生。道,即宇宙之生命力。

一百二

“活子时”者,关键在一“活”字。“活”字之义,即变化不定也。然而不定之中必有定,“定”在时至神知之时。时至神知之“神”,乃为先天元神,非后天识神,可见此活子时亦为先天之“时”,而非后天。明白先天,其时即定,未入先天,仍属不定。

一百三

意净,至为重要,意净则道自归身,而入于先天妙地。倘若炼意不净,导致念起扰心,堕入后天,则必失道。

一百四

道诀十二字:“扫万象,求心安,合天地,得自然。”先须扫除万象,了却外缘;再求内心安定,淡泊宁静;于是可以放下一切,诸虑皆空,心如明镜,莹彻光华,空空洞洞,合于天地;再去应接万物,而与自然为一,则大道已归自身矣。

一百五

修真有进,忽觉心地大开,一切迷惘顿然消失,好像暗室之灯,照烛昏暗。此时不明白的事情忽然明白,不了解的物象忽然清晰,许许多多的道理,忽然开朗自明。这是一种开慧的境界,绝对不可因此变得张狂,则易入魔。更有种种神通,偶现其间,尤其不宜惊世骇俗,道家之大忌也。

一百六

道者机也,得其机则昌,失其机则亡。

一百七

进道之人,最怕心火上升,难以自制,扰动真炁,伤身害命。其危过于常人,不可不慎,故尔性功至要。

一百八

有时有心静坐,感觉平常,有时无心静坐,登然入静。总以自然为好,但无论结果如何,皆宜多坐,则效验易得。

一百九

人能时刻保持不灭元神,退去识神,返归先天,则随时随地皆在道中。盖道无处不在,德无时不修。不修自修,方为妙境。

一百十

心清炁自清,炁定心亦定。

一百十一

处于纷纷扰扰的尘世生活之中,欲求功夫之效验,归根结柢决定于静定之力,以性功带动命功之进步,又以命功促进性功之拓展,性命一体,相得益彰。

一百十二

性功之修习,首先在于止妄去念。心中放下一切,然后才能不断超越。无事之时,应当舍去心念,屏弃万缘,心地虚空,方得自在,乃至无处不自在,道自归身矣。一百十三

应当时刻使心性得到滋养、增长和更新,在现实生活之中不断升华自己的心态,永远保持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这样随时都会有新的境界产生。如此则新“我”不断出现,而又不失我之本真。永远是我的新生,又永远是新生的自我。达到这一境界,则道心渐生而人心渐消,阳渐长而阴渐去,心无所住,自合于道。

一百十四

道何在?人在道中而不知也。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庄子》曰:“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悟得此中微奥,可入大道之门。

一百十五

大道无为,妙在心悟。须知一切语言文字,乃为悟道方便而设,不可有执守或分别之心,则偏离大道远矣。如中、虚、一、炁、意、神、性、心、命、生、机、无、静、德、玄、真、常、清、先天、无为、无中生有、道法自然等等义谛,均须贯通为一,而又得其意而忘其言,庶乎可明大道本体矣。

一百十六

修道就是真“我”的不断新生,道无止境,真“我”亦生生不已,长生久视矣。一百十七

彻悟大道之人,内在与道为一。则处处皆道,处处为修,大道无在无不在,吾人无处不自在也。

一百十八

体合大道,每时每刻都有新“我”之产生,旧“我”之消亡,亦即每时每刻都有“我”之生死。修道之人,明白乎此,守定真“我”,则一时一刻之间,足以了却生死大事矣。

一百十九

人之肉体存在新陈代谢,人之心性亦存在新陈代谢。惟须勿失其常,掌握得中,方合自然大道。人体之新陈代谢失去常道,则不健康;心性之新陈代谢失去中道,则不自在。中者,勿堕于太过不及两端。若人之心性系于旧境,是有不及之弊;若人之心性系于妄境,是有太过之患。皆不得中道,而为失道。非得合于中道,心境为一,则可随心所欲,真常应物。所谓想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来什么,非为无稽之谈,功到自然如此。

一百二十

悟得道妙,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生命在流动、交融、欢畅,体会到生命的真实,获得真正的自我。

一百二一

修真之人,理宜胸怀开阔,以无量之心,化尽浊恶之念。除去世间一切恩怨是非,归于和乐升平的道德境界。使天无氛秽,地无妖尘。所谓道在万里天,善在万人心,美在千江月。

一百二二

常人之身,非偏于阴即偏于阳。修真之妙,在于能够调节阴阳。首先收心入静,即养阴也。阴极而后生阳,即静默中出现炁之动机。采取之后,复归于静,阴极返阳。如此循环,动静往来,阴阳反复,直至达到阴阳平衡,归于中和。中和之体,乃脱胎换骨,由凡躯而入于仙体。此时跳出阴阳圈子,不受造化播弄。

一百二三

直悟先天,乃由中道入手,舍弃阴阳动静之执着,顿悟直超。其法以“先天地生”为体,自然而然为用,存神养性,与道合真。

一百二四

心念澄清,炁机顺畅,自然胸怀开阔,恢宏坦荡矣。

一百二五

炁定心自静,心静意自闲,意闲体自安。

一百二六

炁发神至,神领炁机,神炁相合,乃真道机。此时炁为先天真一之炁,神为先天不神之神,方为人体之真气候,人身之大自然也。

一百二七

所谓修道,必须体合自然,顺应天地,会得太空中虚无之生炁,以立丹基,则功成而道备矣。

一百二八

许多人都是在后天之中摸索用功,而对天地自然大道茫然不悟,如盲见日月,致道日晦。

一百二九

丹经之中,或有岐义。盖做功景象,因人而异,悟道境界;各不相同。必须验之实修,方可明其真义。

一百三十

内动外静,是真内动。炁动意静,是真炁动。

一百三一

修真之磨性,就是磨去后天识神之性,使其化为先天元神之体,则元神为一身之主,方保丹功精进无差。

一百三二

感觉阳炁旺盛,即以微意收摄,免其散逸。神与炁合,炁即归身。

一百三三

养至虚极静笃,再看周围物象,恍如隔世一般,见如不见,此乃“视之不见”之真景象。功夫到处,自然可知。

一百三四

心合于道,无论入于何境,均可外却物象,体合虚无,无挂无碍,自在优游。须把日常生活中之一切烦恼,看作磨炼性情之良机,不为外物所动,方获超拔。

一百三五

道教观念,是以人与大自然的融合,求得身心的平衡圆满,以弥补人生之缺憾。因为大自然是最完美的存在,惟有回归自然,才有可能铸造完美的人生,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归宿。

一百三六

修道者,先须淡泊外缘诸象。外面的世界淡化了,内在的心境才会光明。

一百三七

做功之时,先要达到外在的身体如如不动,形体大忘,则内部之炁机才会真正发动。

一百三八

心火不起,下元无漏,真炁自然上行。

一百三九

功夫时刻在于循序渐进,推陈出新,随着时空发展不断变化,故曰“道无止境。”

一百四十

所谓命功,只不过是为了促进性功的证悟,保住自己的躯壳。躯壳早晚是要坏掉。若悟性极高者,即可顿悟直超,不愿长生,无需修术延命。

一百四一

所谓苦与乐,颇可参悟。并非劳动强度大叫做吃苦,真正的苦是对内心深处的磨炼。修真之士,敢于去做本心不愿去做的事情,以磨炼自己的性子,符合修身立命的要求,这样才是最苦。比如刘长生真人为了除去欲心,不惜到烟花巷中,就在欲心与道心之间磨炼自性,可想而知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吃苦。过去的修士外出化缘,也是为了磨炼自性。所谓:“一瓢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为了性命事,乞化度春秋。”化缘之时,有的人家可能热心对你,有的人家可能吝啬对你,有的人可能戏辱于你,有的人可能伤害于你。皆须低声下气,恭敬一切,这样磨炼,当然很苦。但却能够磨去心中的障碍,达到心性圆明的高尚境界,犹如中天宝月,光满太虚。当然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之下,并不提倡一定按照过去祖师的办法行持,但是他们的吃苦精神,却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故言真金不怕火炼,经得起火炼的才是真金。正是这样,修真之人才能具备超过常人的能力,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达到修炼的崇高境界。如此之苦,最后的结果是无极之乐。

一百四二

才闻修道,便欲入山,是不符合修炼的。因为自觉山林之中无牵无挂,能够了道成仙,是为自心仍受环境摆布。既然自心不能自主,如何能够修炼自身?想当然地认为一入山林,就可以万念俱消,一了百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古来大修隐士,提倡:“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故言“大隐居尘”。修真之初,先须和光同尘,磨炼自性,待到对境无心,功夫自然进步。具备一定基础,则居尘世可也,入山林亦可也。

一百四三

少年之时,无所谓认识红尘。因其对人世间阅历甚浅,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只有中年之后,对于人生有了充分体验,古云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才有资格参透红尘。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认清人生苦短,无常迅速,性命事大,从而趋向修真悟道,以求了结生死。亦有少年笃志修为者,则是前世根基所定。

一百四四

道教人士,立足现实人生,不讲看破红尘,要在红尘之中励志修真,故曰今生现得。

一百四五

道无时不行,德无处不修。

一百四六

以俗观道,道亦是俗;以道观俗,俗即是道。

一百四七

日常悟道,先求内心世界的宁静、平和、踏实、坦然,于是可以屏却外缘,放下一切,做到一尘不染,获得内心世界的无比莹净明彻,如同净空澄月,明镜无尘,此谓真空。再去反照现实,观察万象,乃有可能得到开悟。好象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再迷惘,一切都是那样地明确、安详、自然,而我与万物皆可沟通,此谓由真空进入妙有。有此体验,逐渐可以超脱于万事万物之上,乃近道矣。

一百四八

天人合一见玄关,玄关显象造化生,造化生处识妙有,妙有万象余心同。

一百四九

仙道为一,修仙必须合道,否则难至上乘。

一百五十

“吸舐撮闭”四字诀,来自于房中术。乃恐精走伤身,而强留之。以后流入清修,成为炼精化炁的一种方法。其实后天欲动之精,强留之亦不能成丹;先天无欲之炁,不必采而自可了道。故其法乃属后天有为之法,并非自然大道。

一百五一

关窍不通,无以降龙伏虎。

一百五二

一切气的变化,都是心的作用,此乃针对后天意识而言。

一百五三

丹道大患,在于用念。

一百五四

若非完全止念,不能入于先天。

一百五五

以丹道层次相比而言,有些气功之弊病甚多:1意念太重,扰乱先天。2以意引气,难以深入。3精神假想,易入空亡。4自发动功,不养真炁。5局部用功,破坏整体。6认假为真,妄言上层。7追求功能,误入岐途。8迷信神秘,想入非非。9以妄为能,失于正常。10打破正规,转入羸狂。11过度迷信,神经错乱。12道德为名,利欲为实。13集体授功,不顾个人。14功法有弊,咎归练者。15违背自然,反言偏差。16引邪入正,悖于常规。17妄解丹书,毁谤前贤。18执迷术法,淆乱正道。19做功出偏,正常现象。20功法学成,原地徘徊。……种种不利,为初学功者所不知。

一百五六

中黄乃一身关窍之总枢,而非中脉。橐龠不开,任督不开;任督不开,八脉不开;八脉不开,中黄不开;中黄不开,周身关窍不得全开。

一百五七

阳举,阳微举,均非活子时,而不可采。一阳初动,为地雷伏,其炁始发,在内不在外。丹书喻之曰“黄芽”,即在土内初萌之嫩芽,尚未见于太阳。若见太阳,其芽转绿,而生中有杀,不可用矣。

一百五八

玄关开,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离乎身。

一百五九非人天之和合,不足得先天之一炁,此在丹道之三元丹法皆然。

一百六十

后天肉体本属浊质,先天精炁神乃属清灵。修道贵乎以清灵之先天,点化肉体之

后天,使其化为清灵之质,功成道备,即纯阳也。

一百六一

炼精化炁,即以炁化精;炼炁化神,即以神化炁;炼神还虚,即以虚化神。

一百六二

谭子云:“虚化神,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修道之功,即从虚无之中夺取生机,而可不死,然后返老还壮,返壮还少,返少还童,返童还婴,返婴还形,返形还血,返血还炁,返炁还神,返神还虚。一切修为,皆在返还之功。

一百六三

“道”之义,在修炼概有四解:1天人合一之道,即天与人沟通的一条渠道,亦即吾人返本还源的道路。2颠倒之“倒”,张三丰祖师云:“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间颠倒颠。”3盗取之“盗”,《阴符经》云:“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又云:“天生天杀,盗之理也。”4宇宙运化之大道,即永恒不变之常道。修道者通过返本还源之手段,把有限的生命溶入无尽的宇宙运化之中,即为得道。

一百*

炼精化炁,为有为命功;炼炁化神,为无为命功;炼神还虚,为有为性功;炼虚合道,为无为性功。此乃相对而言。

一百六五

佛家止修心性,本是走见性之途,舍弃今生之身,以求来世之果。道家以修今生为本,先求人身自在,再求元神解脱,此即性命双修之理。

一百六六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后天,可用语言文字表达;人与天之间的交流为先天,只可用信息相互沟通。此信息即无形无相之大道也。

一百六七

无形之精,不必采而自回;有形之精,即采之亦无用。修道功夫,妙在无为而得之,若有为反失道也。

一百六八

有所谓炼精化炁之法,先求丹田之炁冲入阳关,生出阳精,而后再用有为之法采炼之归入丹田。如此劳精劳炁劳神,何如将炁养在丹田,而后和合凝集而封固不失耶!故上乘修道之法,求其不炼精而自化炁。

一百六九外肾举时而采炼之法,用之化欲则可,用之炼丹则不可,止可结幻丹耳。

一百七十

炼精化炁阶段,须开任督乃至中黄,直至闭阳关、结丹为止;炼炁化神阶段,后天呼吸接通先天呼吸,以我之阳炁感通天地之阳炁,以为养丹,以上为命功;炼神还虚,纯为先天呼吸,息住脉停,阳神出窍,身外有身;炼虚合道,全为性功,修为旷劫不变之元神,天地有坏,这个不坏,即与道合真矣。

一百七一

修炼之功,有两种通经络之法,一有为法,一无为法。有为法即积精累炁,炁聚丹田,炁足通关,其效速;无为法即清静养神,神和炁融,渐通关窍,其效缓。其实神炁一元,唯有行功偏正之不同而已。

一百七二

性功与命功,其实不可分,性命原本为一,所不同者,唯其有为与无为之分而已。

一百七三

人身之炁机能与天地合,则守道不失,性命自主,可证长生久视;不能与天地合,则日趋衰老,性命无主,徒受生死摆布而已。

一百七四

做功之人,讲究潜修秘炼。一者用功需要没有干扰的环境,二者功修进步之后更须栖隐以防搅扰,三者免受社会视为怪异,俗言:“真人不露相”是也。

一百七五

精为人身生命之源,故道家宝之。丹书云:“要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添油之法,非在他求,当修之于自身。所谓:“一度不泻,一次添油。”老子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一百七六

原始之人,较少后天知识之累,能够做到浑浩肃穆,因而合乎自然大道,此即人道本一之根源。修炼之士当由此悟,庶几可以实际身心体验,返朴归真,叩开大道之门。

一百七七

修道之人,事有前知,犹如雪地鸿爪之象,但是存在先后之异。自然物象,是先有雪地无痕,如有鸟儿飞落,就会留下爪迹;人见其迹,可知已有鸟儿落此。道者前知,与此相反,好似鸟儿降落之前,已经先见爪痕,乃知必有鸟儿降落,其后定有鸟儿飞落地上,此为应验。这就是道家无形颠倒的力量,得其趣者生死可了。学者悟之,中有深意存焉。

一百七八

心中有道,脚下有路。

一百七九

这似乎是在梦里边才能领会到的一种状态,在睡眠之中,仿佛领悟了另一种状态,那是一种真正的"意识明"的状态,一但真正的掌握了这种状态,就可以如同佛家的大彻大悟般,彻底的摆脱醒与梦的困惑,达到真正的醒梦如一,佛家的大彻大悟其实是意识上的觉醒,而意识明这种状态,应该是灵魂上的觉醒.

名家讲坛玉晚楼闲聊实体出版

讲讲国内出版的要求,和简体需要注意的地方。

具体要求,首先是看题材,然后才是写的怎么样。简体现在也主要是跟着市场走。

这段时间,官场和职场卖的好,一般差不多的都能出。简体和起点其实冲突挺大的。

起点的热书,实体反应都一般。感觉两者相反。

比如,实体读者翻开书,决定买不买,除了故事好看,还让他觉得这书值得花钱买下,这就是文笔了

现在的书都贵,30块一本,一般还真不愿意随便往书包里放。所以,除了故事精彩,首看的是文笔。

还有就是YY的要真实。要感觉书里的事情真的可能发生,其实并不会发生。

一般卖得好的实体都是贴近生活的。或者完全脱离,但是就要求当时的市场环境了。实体书,最忌拖沓。

对了简体有没有什么禁忌的方面呢?比如情色

禁忌上面,稍微的情色,还是可以的

要让人浮想联翩

其实,气氛很重要呀

景物描写,加上心理活动的描写

渲染为主

首先要看当时的环境,先看题材

比如我的《国家利益》开头:

————————

玲珑有致的裸体,配上室内昏暗的光线,原本冷厉的气氛渐渐变得暧昧起来,似乎想要融化掉刘帅最后的坚持。

————————

这个,用灯光,裸体,渲染气氛

再比如:

————————

看到刘帅眉头深锁的样子,张嫣得意地笑了笑,随意取下裹在身上的浴巾,将赤裸的身体暴露在微凉的空气中,也同时暴露在刘帅无法回避的视线中。

玲珑有致的裸体,配上室内昏暗的光线,原本冷厉的气氛渐渐变得暧昧起来,似乎想要融化掉刘帅最后的坚持。

————————

微凉的空气中,可以给人真实的触感

读者容易进入故事

其实没有什么直接的描写,但是要暧昧

偶不会直接的写,不过,网文直接点没什么

偶这种写法,也是学了黄易大神的

偶开始不会写,到处去看,都太直接了,一来没情绪,二来太粗俗

写文啊,不能太低俗了

会毁了自己的

其实实体的YY,就和情色的描写一样,要适度

太直接的yy就不行

打斗多了读者反感

写打斗,读者一个是想看过程,但是不希望过程太长,那就没趣了

最好是先把气氛作出来

偶经常先写心理

比如:

——————

秦延冷笑一声,长剑闪电一般向上斜挑而出,正中多色里长剑的剑尖,这里正是对方力量最为薄弱之处。秦延冷哼一声,向右后侧闪身斜退,腰身一扭,长剑如影随形地重重地撞在多色里的宝剑上。多色里的宝剑如何是秦延精钢剑的敌手,只听“叮”地一声,多色里手中的长剑应声而断!

秦延深知这样的机会一闪即逝,不由身形一晃,飞身而起,口中一声狂喝,长剑从上而下斜劈对方面门,风声呼啸,劲厉刺耳,更惊人是这凌空劈下的一剑,有种像万马千军,厮杀于战场之上的惨烈效果。

——————

上面这些是学着黄易大神的

这是偶最早的扑书,武侠

再来一段:

————————

只觉一道劲风劈面而来,李成不及细想,脚下闪电般猛地用力一蹬,身体全速向旁边全力侧翻。身形刚转过半个身位,就觉一声刺耳的尖啸从耳边划过,脸颊被劲风刮得一阵火辣辣地生疼。

他这时只是文士打扮,手中又没有任何可以防御的武器,只好拼命躲闪,避开杨志怒急而来的一刀。好在他对于这个意外早已做好准备,刚才说话的同时,一直在严密防范着杨志的反应,这才总算惊险万分地避过了杨志威猛绝伦的一刀。

就在李成全力闪避的瞬间,两声低喝同时传来,一直躺在地上寻找机会的阮小二,借此猛地飞起一脚用力向杨志的小腿踢去。而一直就在李成身边全神戒备的周竟也怒吼一声,拔出藏在车辕下面的长剑不顾一切地向杨志迎面攻去。两方面同时发难,逼得杨志只好放弃追杀李成,挥刀向周竟劈来。阮小二则借机连滚带爬地脱离了杨志的控制,逃得了性命。

——————————

这是最新写的,也是很少的几处打斗

偶还是喜欢气氛渲染,有助于读者的代入感

点头!风,脚步,汗水,布景,都可以组成格斗画面

此处插播魏岳曾经写过的打斗示例:

——————

王吉执剑在手,心头宁定。单臂一振,短剑低吟,剑光崩射,落向山鬼胸口!

剑光影里,山鬼疾退,王吉轩眉再刺,剑如迅电,山鬼再退,厉吼连连,王吉气势蕴足又是一剑!短剑骤然迫发凌厉的啸音,连环三刺!一举将山鬼迫到了屋角。

剑势已尽,鬼物未伤皮毛,王吉心下微凉,气势稍滞,出剑慢了两分,山鬼眼放寒光,森然欲噬,身形暴起,快似猿猱,呼地一下猛扑上来!

王子阳身形一转,手中短剑如流星飞射,再刺山鬼!快剑绝风,直指咽喉,比方才三剑更快,更狠!

——————————

老和尚趁着活尸萎靡不振的当口,褪下手腕上的一串藏青色念珠,断开丝绳,望空一掷!一百零八颗珠子毫光四射,周遍覆盖园中天地,竟将那活尸笼罩于珠网之内。

一颗颗珠子或浮空,或落地,落地之珠光芒潜隐,浮空之珠反射月华,灿若天星,百八颗念珠各据其位,一条条光丝以珠子为基点相互沟通,顷刻间布就了一座“琉璃光王阵”。

世间有两大佛土,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天宫,此阵乃是那东方教主,琉璃天宫主人,药师王佛传下的降妖伏魔,净一切阴秽的佛门大阵。

活尸哼都未哼就被扯入阵中,竟连挣扎的余地都没有,组成阵势的一颗颗法珠都加持有佛门念力,百珠共鸣,形成无边法力之海,而这活尸即将在这海中没顶。

王吉眼看着青珠成阵,点点明光,清辉流映,就似幼时常在河边树下捕捉的萤火虫,有着虚无空幻之美,不禁有所感惑,“辉光射月,神通如是。”

————————

插播玉晚楼对谍战文的看法:

写谍战,很多人觉得红线太多,不小心就踩线了,其实不完全是

写谍战,其实很多人想看的是那种两种身份之间感情的挣扎,至于真正的情报,其实不用太留意的

写谍战,想出版,就不能写太多的女性角色

2-3个就够了

偶看那本谍战征文的《反骨》虽然不知道他能不能得奖,但是当时就觉得那本书,没办法出版

写的是不错,但是出版拒绝

情节拖,可以删,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是太YY了

而且主角的心理,全书的基调都比较阴暗冷酷

不和谐呀不和谐

感情戏,主要是心理活动

情节发展,各位大神应该很有心得了

打打杀杀---蜜里调油----打打杀杀---蜜里调油

哎,循环下去吧

剧本怎么写

剧本强调镜头感

举例:

————

场景2

日房间内

主角站在自己房间的窗户前,傍晚的阳光透射进来,房间内显得十分昏暗。

主角向楼下望去,镜头转过,楼下一条繁华的商业小街,

画外音(叫卖声和促销广告的喇叭的吆喝声)

镜头沿着小街缓缓拉回,镜头里,对面的孙记老汤的招牌一闪而过。

镜头收回,主角(特写)放下行李,向门外走去。

————

上面是一场戏

场景2:日房间内

已经把时间地点写清楚了

这是专业的文学剧本

一般都是这样写

玉玉,现在剧本主要流行什么?

目前啊,奋斗型的

都市题材投资不高。主要是在演员上投资大一点

那些拍摄场景都不用花钱

一般是拉赞助

演员的服装更不用花钱了

而且都市题材用意加软广告

很好的赚钱方法

历史古装剧,投资都很大,一般不是名编剧很难拉到投资

有稿子,找导演找制片,也难点

套用多一半大大的话:剧本可以适当YY,但绝不要多女情节,多注意生活

说说现在最流行的都市出版吧

都市题材,实体还是更重视贴近生活的

对了,到底什么样的穿越历史书才能简体出版?

都一样的穿越,种地文肯定没人看

多巨巨的那本,卖的其实很一般

这个就是实体和网络的区别

实体更流行二月河那种?

争霸文好一点

目前,穿越已经到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境地

没什么流行不流行了

如果出的话,出版社肯定会要求改掉穿越吧

偶能联系到的出版商和出版社,一听到穿越文跑得比兔子还快

玉玉,再说说实体的情节吧

实体的情节,卖得好的还是能和读者有强烈共鸣的

也就是网络的小白就求个痛快。

实体书的读者,想看到生活中的自己?

是的,也不太完全

和自己相近,但是又强大一些,但是不能太强大,否则就有了距离感

这样主角,最好

实体的读者,除了情节,还是更看多一些文稿的质量

质量,首看文笔

开头的时候不妨炫耀一下文笔,但是控制在一百字以内

文笔是慢慢练出来的,写多了小白文,文笔会倒退的

名家讲坛断刃天涯说官场

官场文,最大的优势,就是一个现成的升级体系,不需要动脑子就存在。

升级体系具备了,升级的快感也就随之而来,这些都是大致面上的东西。

我个人的体会,如何抓住读者的眼球,这一点,是决定任何一个题材的成败关键。

就以仕途风流为例子。首先杨帆的出身上,我给定位是一个私生子。为什么这么定位?原因很简单,博取读者的同情心,人都是同情弱者的。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